原标题:地摊经济火了,但如何才能长久?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仿佛是一种新生事物、一种久违的体验、一种压抑了太久的欲望,忽如一夜春风来,摆地摊成了又一种万众狂欢。其实,这又是8亿人对那6亿收入不足1000元人的误读。地摊从来没有消失过,只不过从暗处摆到了明处。
只不过,当城市化一轮轮地扩张,当街角的小广场种满了绿植鲜花,当马路边画上停车位,又赶上疫情,很多人宅在家里靠外卖续命,地摊越来越少见了,以至于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消失了。真正的地摊精神,草根生存和创业的艰辛是一直薪火相传的。
我住在北京的郊外与河北接壤的一个小村庄,还曾为地摊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位河南小伙,妻子在食品加工厂工作,他觉得地摊时间自由些,赚的钱比厂工还多些,一直做着流动摊贩的行当。他上午在临近的一间集市里有一个固定摊位,下午则在我家门口摆地摊。如果门的一边停了车,他就把水果蔬菜摆到另一边;如果外人占了位置,他就在邻村停下来摆摊;有时候他来不了,还会通知熟人来占这个位置。总之,在我的观察里他们几个走村串巷摆地摊的联系紧密,资源互相调剂,形成了分工协作的“行会”一般的雏形。
图|摄图网
一般人是不允许他人在自家门口摆摊的,我是外来户,没有这种成见,可也因此有了些麻烦。因为要给他让出摆摊的空间,我的车就得紧靠着墙边停着,停车技术倒是提高了不少。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麻烦,有一天回家,突然发现门口多出了一圈菜筐,一打听是不远处一间菜店放在这里的,他们提前来此占位置,不想让流动菜摊分走生意。菜店与摊贩之间的矛盾就此爆发,我夹在中间,没有任何利益纠葛,却因为免费提供了场地处于争斗的漩涡。
最近,北京市发布信息,重申“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针对市民反应强烈的个别地点出现的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北京城管部门将加强执法检查,依法处理这类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