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中,个体识别是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和研究的基本前提,对于圈养的动物,个体识别是对其进行日常饲养和动物谱系、档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野生动物,个体识别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研究动物的种群结构,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我国就野外大熊猫保护工作,先后四次组织专业的大熊猫科学调查,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大熊猫野外种群资料,基本摸清了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但是,对于野外大熊猫的种群结构的研究依然难以厘清。据专家介绍,动物的种群结构主要由种群密度、年龄大小、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组成,我国野生大熊猫野外种群结构因其独居深山竹林和家域面积广阔的生活习性而难以被跟踪监测。高效、准确开展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分布情况是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中国政府实施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长期致力于大熊猫保护与研究。多年来,为了更好地将大熊猫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有机结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在积极参加全国大熊猫种群调查和野生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复壮保护研究基础上,不断尝试突破现有种群调查瓶颈,寻找方法和技术的革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大熊猫保护。
2017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联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共同开展使用图像分析的大熊猫个体识别技术研究,两年来,建成含有12万余张图像、上万个视频片段的数据库;对近万张图片完成了标记、分割和注释。通过此数据库,实现了对圈养大熊猫脸部自动检测及大熊猫个体识别工作。运用此数据,大熊猫专家们还特别推出一款“认脸”APP,通过大熊猫脸部独有的特征数据,经过数据库分析、对比,实现对大熊猫的精确识别。该算法优于当前世界五种最先进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方法(AlexNet,GoogLeNet,ResNet-50,VGG-16和VGG-Face)。
原标题:旅美20多年大熊猫“白云”今天携子回国今天中午,在美国旅居20多年的大熊猫“白云”携带6岁多的“儿子”——大熊猫“小礼物”,回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开启新的生活。
原标题:大熊猫宝宝迎新春1月29日,大熊猫宝宝“隆仔”准备品尝为它们特制的煎堆和油角。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2018年7月出生的两只大熊猫宝宝“隆仔”和“婷仔”即将迎来出生后的第一个农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