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农民的生活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过去农民自己养猪,也习惯了猪圈的臭味,甚至一些地方人畜混居,楼下是牲畜的棚圈,楼上就是人住的地方,也相安无事。现在,很多农民特别是受城市影响的年轻人,越来越不能容忍过去的居住环境,有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有了新房子,更希望有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要求的变化共同作用,使得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变得刻不容缓。为此,中央和各级政府增加了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将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作为农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这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不过,有了资金投入和政府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目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要特别注意避免走过场和形式主义。
农村环境整治要避免简单地照搬城市的人居环境整治方式。农村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较小,这就要求在农村环境整治中要适当的采用分散整治技术。比如许多山区和距离城镇较远的地区,通过远距离修建管网将污水集中处理就不是一个好的办法,而应当适应当地的条件,采取一些生物技术,进行分散的处理。
厕所的情况也类似。厕所革命的关键是实现粪污的无害化处理,以及作为肥料重新还田,因此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的技术,实现粪污的资源化治理。由于农村基本上没有消纳现代工业垃圾的能力,那么农村垃圾治理就不仅仅要从末端治理,比如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也可以从前端治理,减少进入乡村的现代工业垃圾。总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能简单照搬城市的治理方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特别防止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由于设施建设往往有资金保证和各种检查验收,所以在建设阶段,各地都有积极性,但是设施建立以后,需要持续的运行和管理,这就需要资金和人员的保证。一些地方因为缺少管护维修资金,以及没有专门人员进行管护,建成的设施难于持续运行,最后导致许多环境设施不能持续发挥作用。因此在人居环境整治之初,就要考虑到后期的运行问题,包括资金、人力和制度如何筹措和组织。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已成为北京阔步前进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