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循序渐进的全球化路线。具体来说,中国第一步可以发挥全球华人华侨的力量,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此基础上,结合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圈”和重获新机的“亚洲价值观”,中国可积极推动“亚洲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深化现有的亚洲经济一体化基础,让亚洲各国的合作迈向新台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亚洲共同体”逐步成熟之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就获得了扎实的地基和可观的动能。
此外,包括“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倡议,应该强调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开放姿态。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新倡议、新机制的同时,始终摆出与美国等大国,以及与全球分享、分担、共治的姿态,谨防落入新的话语陷阱,在国际上造成新的误解。
一方面,中国应该开发更多可与美国优势互补而非对抗的部分,开发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对话与合作的新机制,这也符合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大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应该强调对全球治理责任的“分担”“担当”以及与世界各国“共治”的概念,将这些概念精神融入已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中,并基于这些概念,发起建立一些助力全球治理的国际组织。
结合以上几点,对现有体系的维护能够避免西方对中国有意颠覆世界秩序的猜忌,扩大与美国的合作,也有利于打消美国对“中国威胁”的疑虑,共同突破“修昔底德陷阱”。而助力全球治理体系的革新和升级,正是中国通过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对“金德尔伯格陷阱”的有力回应。
目前,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应该在种种挑战的背后,清晰认识到当前国际环境背后的又一次历史机遇,谋求自身发展战略与全球治理2.0升级的蓝图和谐统一,走好下一个40年。
原标题:日本学者:针对全球化的反对情绪源自缺乏理解参考消息网6月12日报道日本《日本时报》网站近日发表耶鲁大学荣誉教授、安倍晋三特别顾问浜田宏一题为《我们为何需要全球化》的文章称
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逆流(经济透视) ——国际金融危机十周年反思系列之一 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盛行,保守政策增多增强,经济全球化出现逆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大后遗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