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科学”号技术支撑人员在船上测试“发现”号ROV。当日,“科学”号正奔赴西太平洋执行麦哲伦海山科学考察航次任务。为确保“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水下缆控潜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技术人员在它正式下海作业前,对它进行了海下1000米的测试。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3月16日,“科学”号技术支撑人员吴岳在控制间测试“发现”号ROV各项功能。当日,“科学”号正奔赴西太平洋执行麦哲伦海山科学考察航次任务。为确保“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水下缆控潜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技术人员在它正式下海作业前,对它进行了海下1000米的测试。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3月16日,“科学”号技术支撑人员高志远在工具间查找“发现”号ROV的备件。当日,“科学”号正奔赴西太平洋执行麦哲伦海山科学考察航次任务。为确保“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水下缆控潜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技术人员在它正式下海作业前,对它进行了海下1000米的测试。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3月16日,“科学”号技术支撑人员庄鑫鹏准备测试“发现”号ROV洗缆装置当日,“科学”号正奔赴西太平洋执行麦哲伦海山科学考察航次任务。为确保“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水下缆控潜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技术人员在它正式下海作业前,对它进行了海下1000米的测试。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3月16日,“发现”号ROV准备进行测试。当日,“科学”号正奔赴西太平洋执行麦哲伦海山科学考察航次任务。为确保“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水下缆控潜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技术人员在它正式下海作业前,对它进行了海下1000米的测试。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3月16日,“发现”号ROV完成海下1000米测试后出水。当日,“科学”号正奔赴西太平洋执行麦哲伦海山科学考察航次任务。为确保“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水下缆控潜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技术人员在它正式下海作业前,对它进行了海下1000米的测试。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3月16日,“科学”号技术支撑人员测试自主研发的“发现”号ROV洗缆装置。当日,“科学”号正奔赴西太平洋执行麦哲伦海山科学考察航次任务。为确保“发现”号ROV深海机器人(水下缆控潜器)达到最佳工作状态,技术人员在它正式下海作业前,对它进行了海下1000米的测试。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