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将工匠精神牢固地根植于影视行业之中,我们还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目前的影视教育重理论培训、轻实际操作,导致影视人才出现结构性供需矛盾。据统计,我国现在一年有一千部左右的电影在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只能应付二百多部。人才供应不上,又必须得“上”,就只能是粗制滥造,“工匠精神”从何谈起?有感于斯,冯小刚导演曾多次呼吁中国电影行业建立一个“蓝翔技校”,专心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无独有偶,贾樟柯导演也表示,单纯依靠现有的以综合大学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为日益壮大的影视产业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了。事实上,国外许多国家都建有专门培养影视应用型人才的非学历教育机构,如美国电影学院、加州艺术学院、洛杉矶电影学校、温哥华电影学院等,这些机构虽称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却大多不失为培育影视巨匠的摇篮,照样可以赢得业界的尊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而只有在这些问题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中国影视业才能完成华丽转身,在新时代更好地推动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
(作者:宫浩宇,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题:把脉艺术电影:“让商业的归商业,让艺术的归艺术” 新华社记者 张漫子、白瀛、谢昊 从《百鸟朝凤》出品人“一跪为排片”,到《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跳水”“舆论哗然”,近年来
人民网堪培拉4月4日电(记者 刘天亮) 出入口处两幅长卷遥相呼应,正厅屏幕以动图方式再现《乾隆南巡图》的生动场景,三位现代中国书法家的字画点缀其间,让人一下子置身于中国艺术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