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行山下这个演魔术的小村被“魔术”般地改变了)
新华社太原6月15日电“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句魔术表演的经典台词,在太行山深处的李峪村,有了新的诠释。
李峪村位于革命老区山西长治武乡县。十年间,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村900口人中有200多人玩起了魔术,他们的表演走出了山西,走向了全国。变魔术带来的增收越来越高,打牌搓麻将的村民少了,更多人会聚在一起变魔术……如今,这个靠魔术出名的村子,正在演绎着一个脱贫致富的“大型魔术”。
顺着曲曲折折的山道来到李峪村,还没进村,就看到一块“中国魔术第一村”巨幅宣传牌横跨公路两侧。村口的道路北边是新扩建的“王来法纪念馆”,南边是多功能演艺厅。两座建筑似乎向前来这里的人们讲述着李峪村的过去和现在。
村里对王来法纪念馆进行了翻新整修。
抗日战争时期,李峪村出了一位“地雷大王”王来法。他领着村民打鬼子、保卫家园。1944年,王来法被授予“太行地雷大王”的英雄称号。几十年来,来自亚非拉等地区的多国友人,因“地雷大王”的名声而走进过李峪村。
而“地雷村”怎么就变成了“魔术村”呢?这得从2008年说起。
当时,王竹红做小买卖,还开了个加油站,算是村里的致富能人。2008年他高票当选为村主任,随后又被选为村支书。从小就喜欢钻研“变戏法”的他,当选村干部后就开始琢磨能不能把自己的兴趣变成全村人的事业,让变魔术成为村民的脱贫致富的一种途径。
“简直是不务正业”“这不是瞎糊弄嘛”……王竹红把想法和村民们一说,听到的几乎都是反对声。村民暴国英说,当初觉得魔术就是个“耍的”,根本赚不上钱。
起初,村里只有几个孩子愿意跟着王竹红学魔术。一次偶然机会,王竹红带上孩子们上电视表演,让一些村民觉得“还有点意思”,陆陆续续有三五位年长的村民学习变魔术。
很快,王竹红领着村民外出演出挣到了钱。已是古稀之年的郝兰英记得,第一次演出她挣了100元,后来过了很久才知道,钱是王竹红倒贴的。他怕草创之初的惨淡局面,打击了村民们的积极性。
郝兰英正在表演魔术。(6月14日摄于武乡县)新华社记者魏飚摄
学魔术的村民多了,王竹红的心气儿也越来越高。“要想有名气,变魔术就要有舞台效果,必须变大型魔术。”王竹红自己掏腰包买来了魔术道具,魔术表演的难度和水平越来越高,李峪村名声也越来越大。
如今,李峪村建成了能容纳500多人的多功能演艺厅里,一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
“拿起锄头是农民,登上舞台是演员。”村民王玉芬说,只要有演出,他们都能立马放下手头营生,凑到一起表演魔术。
“现在靠魔术表演,收入提高了。”王玉芬说,李峪村人多地少,过去她全家种地,一年收入不到6000元,去年一年靠魔术表演增收3000元。
魔术也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年近七旬的村民暴国英记得,以前村民日常休闲就是打牌搓麻,有时候为了输赢还争得面红耳赤。如今,人们爱好变了,随手玩几把魔术,还时不时就地搞个小型魔术表演。
王竹红说,现在村里还有38户、106名贫困人口,其中有十几户参与魔术和情景剧表演;没有参加演出的贫困户,村里安排他们参与演出的日常管理、保洁等工作,劳动收入和登台表演收入一样。
王竹红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思路,也正被魔术改变着。
“很多来参观的游客有学习魔术的想法,我们打算建一所魔术学校,当下最紧迫的就是筹集建设资金。”王竹红说。
村支书王竹红正在新建的多功能厅表演魔术。(6月14日摄于武乡县)新华社记者魏飚摄
紧挨着多功能表演厅的,是一处600多亩的农田,100多亩的采摘园已初具规模;而市场价值更高的辣椒,种植面积正在慢慢扩大。
王竹红介绍,李峪村正在构建“红色旅游+特色文化+绿色农业”的乡村旅游体系。游客来村里可以参观“地雷大王”纪念馆,了解地雷战,观看魔术表演和情景剧,还能买到绿色有机农产品。
未来,李峪村还会发生什么样值得期待的奇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