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林毅夫:花了3万多亿美元的扶贫 为什么不成功(6)

2017-05-28 07:43:25  瞭望智库    参与评论()人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主持人:“一带一路”建设对我们国家的产业升级有怎样的影响?中国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林毅夫:我想我们产业升级必须从附加价值比较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不断地往附加价值比较高、技术比较密集、资本比较密集的产业来升级。

“一带一路”对于我们产业转型升级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把我们过去有比较优势、现在失掉比较优势的产业,能够比较好的转移到海外,创造“第二春”。同时,把我们在过去积累的物质资本跟人力资本,投放到海外去,得到比较好的利用。而且投资到国外以后,生产要件当中资本比较密集的中间部件,还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可以在国内生产,从国内出口过去。

除了我们已经失掉比较优势的,比如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还有一部分,其实我们还有比较优势,比如有大量富余产能的钢筋、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这些产能其实都是新的产能,技术都还是很先进的。

“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就要求有钢筋、水泥、平板玻璃等来建设,这正好能利用我们国内的富余产能。如果基础设施的规模比较小,可以将国内生产钢筋、水泥、平板玻璃运过去,如果建设规模比较大,当地有短缺,就可以直接投资,把生产能力转移过去,在当地生产,满足当地的需求,所以也是给我们开拓市场。

总的来讲,“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能够比较好地把中国市场跟国际市场联结在一起,能够比较好的中国的优势资源跟国际优势资源结合在一起,让每个地方都能够比较好的按照它的比较优势发展。

主持人:林教授,大家认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奇迹,被总结为是后发追赶优势。那么随着新常态时期的经济增速的放缓,这个后发追赶优势会不会随着“一带一路”转移到那些经济上比我们落后的地区去?

林毅夫:这个转移跟新常态没有太大关系。比如说60年代的时候日本就把它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移到亚洲四条小龙,当时没有新常态。80年代的时候,亚洲四条小龙把它们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移到中国大陆来,也没有新常态。实际上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的现象。

关键词:扶贫林毅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