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女神”翻译张璐:多给我一秒 都能翻译得更好(3)

2017-03-14 07:31:43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即使我工作了12年,即使我可以给领导人做翻译了,那绝对不意味着我可以去吃老本,放弃学习了。”张璐说,每天早上8点钟她准时打开电视和收音机,收听BBC、VOA、CNN广播,“即使我已经工作了这么多年,这依然是我上午8点到下午1点的头等大事,除非当时有紧急的翻译任务,否则这是我雷打不动的routine(例行程序)。”

外交部翻译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媒体介绍,想进入外交部当一名高级翻译,必须经历“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三重考验。

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排名,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其中成绩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进入翻译司参加下一阶段的“观察培训”。

“观察培训”实质上就是“淘汰式培训”,最终只有不到4%的人被录用。

张璐和同事们在外交部翻译司接受的是“魔鬼训练”。为了提高速度,部分内容会用一些符号来代替。“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用‘四’字来代替”,张璐解释,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记笔记是翻译的一个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断地练习臂力。

2011年总理记者会。张璐担任翻译。

2011年总理记者会。张璐担任翻译。

外交部还有一个特殊的制度——旁听制度。张璐说,前辈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会把他听到的优缺点,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这个制度有一点“吓人”。

张璐和她的同事们每年还要考试,考官是翻译司的领导。考官故意将一些别人听不太懂的,甚至把一些音效不好的东西录下来放给他们听。

张璐总结,“必须不断地记,像海绵一样努力去吸取水分。所以在外交部翻译司感受到的可能不是一种机关文化,而是感觉好像又回到了校园。”

对于他们来说,每年的两会总理记者会都是一场“硬仗”,外交部都要提前一个月通知翻译。

“大战”前,还要模拟召开记者会,不上场的同事充当陪练,设计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此外,还要进行彩排走场,熟悉灯光和声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