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北京多座名人故居沦为破败大杂院 改造成本大腾退慢(3)

2016-12-11 11:38:48  工人日报    参与评论()人

腾退账单不是小数字

保护名人故居的呼声,近年来多次见诸报端。但名人故居保护现状不尽人意,却是诸多原因导致的。

据介绍,谭嗣同故居属于“直管公房”,产权归房管局所有,因此修缮工作与日常维护属房管局。而对于住户来说,由于没有产权,自然不会像爱惜自家房子那样维护故居。

“旧城房屋不能参加房改,没产权,无法交易,我们没法自己卖房搬走。”有居民如是说,产权模式的滞后,使得即便有人愿意接手修缮,也难以涉足。

修缮维护沦为大杂院的名人故居,前提是腾退住户。北京市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曾表示,西城区需要腾退的文物面积近13万平方米,资金投入以百亿元计,还要配建相应的安置房。而这样的投入,远非一区财政收入力所能及。

拥有131处名人故居的东城区,也因为房价节节攀升,改造成本巨大致使腾退缓慢。而微循环、渐进式的房屋修缮模式,由于缺乏统一有力的疏解安置政策,外迁安置房吸引力、大规模人口疏解资金、腾空房屋后期收益不足等因素,难度较大,人口疏解效果也不明显。

“如何清退现有住户是最大难题,而修复成本是必须算清的经济账。”黄顺江说。现阶段故居保护,省、市、区各级政府的人力财力是有限的,只能优先保护一些名气较大的、更能带来现实收益的名人故居。

名人故居的认定,是造成保护困局的另一个原因。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故居认定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评判标准,保护对象的范围难以划定,保护工作也就无法有效展开。根据1996年发布的《关于严格执行建立纪念设施有关规定的通知》,已故近代名人的故居,除经批准的以外,一律坚持正常使用,不得专门腾出作纪念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刘魁立则认为,“文化意识缺失,导致故居保护难以有序展开。人们现阶段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一些物质层面的收益,而故居保护作为一个长远项目,难以带来直接收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