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戴旭:几大门户网站已成美国对华舆论战工具(2)

2014-06-22 10:45:34  中国军网    参与评论()人

美国对华网络舆论战的指挥体系

    近年来,亚太一些国家针对中国不断挑起事端,美国更是接二连三、别有用心地“指责”中国。而就在这些外部事件吸引中国人注意力的同时,“第五纵队”的网络进攻也一刻都没有停歇。最典型的事件是发生在2012年的“吴英案”。这本是一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吴英非法集资达7.7亿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挥霍了3000余万用于吃喝玩乐和赌博。由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法院依法判其死刑并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复审。但逢共、逢政府必反的一些所谓“公知”、大“V”,一起发声称是中国融资制度和法律存在问题,进而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些门户网站为他们“摇旗呐喊”、推波助澜。最后,在舆论压力和政治干预下,迫使最高人民法院将最初的死刑改判为死缓。这个事件,使网络“公知”们深受鼓舞,认为依靠集体发难和网络助推,可以操控舆论进而影响国家政策,由此,中国网络上开始出现一波又一波的舆论围攻事件。

    2013年元旦,发生了“南周”事件,在“吴英案”中利用网络兴风作浪并尝到甜头的那批人,这次居然妄图借助舆论“绑架”中央大政方针。之后,还是这批掌握了网络舆论话语权的人,又将攻击目标锁定到经批准后上网的中国军人代表,采取造谣抹黑等方式对他们进行恶毒攻击。随后则是“红十字会”事件再度发酵、被炒作,在中国国家级慈善机构被妖魔化的同时,一些背景复杂的基金会借机“登堂入室”,个别基金会的资金来源甚至与达赖集团有关。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发生,这本是一个铁路交通运营中的偶发事件,与高铁技术、项目质量无关,然而,网络“第五纵队”却借机向高铁乃至整个铁道部发起舆论攻击,全力鼓噪中国高铁项目下马。而借此事件煽动舆论围攻背后的战略动机,一是破坏中国通过高铁布局的西进战略;二是为国外航空集团的现实经济利益服务。这和《新快报》事件中,境外机构出资雇佣中国无良记者抹黑中国设备制造企业的用意如出一辙。

    由于掌控着传播迅速、动员力巨大的网络媒体,同样的一批人按照操纵“吴英案”舆论的手法,又制造了“陈宝成事件”。2013年8月11日,原《南方都市报》记者、现任财新传媒记者陈宝成在家乡平度为拆迁维权,因涉嫌非法拘禁罪被刑拘。随后,大批网络“公知”掀起了声讨平度政府的声浪,一些接受西方资助的法律学者也倾巢出动,借法律名义给青岛市委、市政府施加压力。与此同时,海外“金主”在美国情报机构的指挥下,出巨资资助大批律师、记者进驻平度,鼓动当地村民反抗政府,试图将平度事件搞成一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通过该事件可以看出,网络“第五纵队”已经具备高度的组织化、程序化特点,一旦有机可乘,他们就借助网络直接向中国法律体系和政府发起攻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