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自从1986年初在《科学通报》上跟着导师发表第一篇科研论文起,我已经有近33年的论文发表史了,并且其间从未间断,所以自认为对发表科研论文有一些看法。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导师给了我一些论文读,有一篇是1983年的IEEE TASSP(TSP的前身)上黄熙涛先生关于信号外推的论文,里面提出了两个猜测。
我当时对证明猜测特别感兴趣,那时根本没有想到为了毕业或者得什么奖之类而去研究。随后,我们也在IEEE TASSP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与黄先生的两个猜测有关。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至少是我做科研时,完全只是感兴趣并无其他任何杂念。仅仅30年的时间,科研人员对待的科研的态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再说一个自己最近的体验。今年暑期,在机场候机时,我在手机上写了一点关于研究生基础教育的感想并发在朋友圈,当时就有朋友建议我去科学网上开博客,将文章发在博客上。
我采纳了这个建议。通过这几个月对科学网上博文体验,发现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平台,如果我们的科研人员发表自己的科研论文也像在博客里发博文一样,那有多好呀!以自己真正的兴趣而为,发表的都是“原创成果”。
这些天,朋友圈里正流传着日本某著名科学家痛说至少有90%的《自然》和《科学》论文上的结果不可信。众所周知,这两个期刊可是在理工科里很高等级的期刊。
在这两个刊物上每发一篇论文都会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并加以报道。但如果这位科学家说的不假,那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意义又何在?
作为一名老科研人员,我也常常思考类似的问题:怎么样让发表的论文真正有意义、真正只为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