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探索频道 > 正文

何时重回“因兴趣搞科研”时代?

2018-12-21 10:22:27  新浪科技    参与评论()人

来源:中国科学报

自从1986年初在《科学通报》上跟着导师发表第一篇科研论文起,我已经有近33年的论文发表史了,并且其间从未间断,所以自认为对发表科研论文有一些看法。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导师给了我一些论文读,有一篇是1983年的IEEE TASSP(TSP的前身)上黄熙涛先生关于信号外推的论文,里面提出了两个猜测。

我当时对证明猜测特别感兴趣,那时根本没有想到为了毕业或者得什么奖之类而去研究。随后,我们也在IEEE TASSP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与黄先生的两个猜测有关。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至少是我做科研时,完全只是感兴趣并无其他任何杂念。仅仅30年的时间,科研人员对待的科研的态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再说一个自己最近的体验。今年暑期,在机场候机时,我在手机上写了一点关于研究生基础教育的感想并发在朋友圈,当时就有朋友建议我去科学网上开博客,将文章发在博客上。

我采纳了这个建议。通过这几个月对科学网上博文体验,发现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平台,如果我们的科研人员发表自己的科研论文也像在博客里发博文一样,那有多好呀!以自己真正的兴趣而为,发表的都是“原创成果”。

这些天,朋友圈里正流传着日本某著名科学家痛说至少有90%的《自然》和《科学》论文上的结果不可信。众所周知,这两个期刊可是在理工科里很高等级的期刊。

在这两个刊物上每发一篇论文都会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并加以报道。但如果这位科学家说的不假,那全世界的科研人员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意义又何在?

作为一名老科研人员,我也常常思考类似的问题:怎么样让发表的论文真正有意义、真正只为兴趣?

经过对博客的观察发现,我忽然有新想法,即建立一个类似科学网这样的统一的电子平台。这个平台需要由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联系建立,让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以真名实姓建立自己的博客(也可类似于arXiv),每个人(通讯作者)在自己的博客里上传自己的论文。

在系统里,设置好上传时间的标记,方便其他人引用。相同的思想以最早发出的博文为原创。平台上,可以以现有一级、二级、三级等学科分类,使得作者们能把论文上传到合适的领域。同时,平台做好搜索功能,让读者能快速地检索到想要的文章。

再做一个手机的App,在手机上可随时显示上传论文(像滚动新闻一样)。当读者对某个题目感兴趣时,App自动地追踪到类似题目的所有上传的论文,这样读者就很容易浏览到相关的文章。类似于arXiv里上传的论文,博客里的论文也可以投其他地方发表。

如果需要的话,国家或者学会对每个子领域,如通信系统,可以设立专家委员会,对上传的论文可以加以评论,像期刊和会议论文的评审。优秀论文可以像科学网一样加精推荐等。

当然,读者也可以留言评论,专家们可以定时地审阅别人的评论。每隔一段时间,学会或者国家组织会议,让评价高的博主报告他们的成果。我想,这样真正好的成果才能脱颖而出。

为了全国一致,专家委员会最好是在本领域里的所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引领下设置,再邀请其他专家加入,专家委员会的库可以大一些,如正规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所里的教授或研究员即可。

当然开始时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我认为这样的支持是值得的。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博客论文会胜过期刊论文,还最终会胜过IEEE、《科学》和《自然》等期刊。

当然,怎么样对博客论文作合适的评价还需更进一步研讨和实践。

总之,很希望能再看到上世纪80年代及更早的科研人员对做科研真正的热情和无私。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