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探索频道 > 正文

选择性遗忘究竟是怎么回事?

2018-09-27 08:57:47  新浪科技    参与评论()人

的确,和记忆如何生成相比,大脑如何遗忘倒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为何有很多经历过的事件我们完全记不起来了呢?大脑选择遗忘的机制到底是怎样的?哪些记忆被它认定为可以遗忘,而哪些记忆又成为了长久记忆呢?

如果按照本文的“主动遗忘”来看,或许遗忘海量信息就是我们大脑的预设模式。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不良记忆被擦除倒没什么,但如果是美好的回忆也被大脑逐渐擦除了呢?

文/Dalmeet Singh Chawla

译/乔琦

校对/斩光

原文/www.quantamagazine.org/to-remember-the-brain-must-actively-forget-20180724/

本文基于创作共同协议(BY-NC),由乔琦在利维坦发布

数十年来,许多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探究大脑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上。其结果表明,短期记忆其实是以神经元间的活动模式为蓝图编码在大脑中的,而长期记忆则反映了神经元间相互连接的某种变化。

至于大脑是如何忘却的,却还没有得到记忆领域研究人员的同等重视。“当我活到80岁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记不得当下生活中发生在我身上的绝大多数事情——也就是我现在拥有的清醒体验,”剑桥大学记忆领域研究者迈克尔·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说道,“神经生物学领域真的从不把遗忘当回事儿,这是怎么搞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安德森就一直致力于有关遗忘的研究。

“也许,大脑的预设工作模式就要遗忘信息。”

——罗纳德·戴维斯,斯克利普斯研究所

图源:Sydney Morning Herald

图源:Sydney Morning Herald

“如果大脑不会遗忘,那我们就根本不会有记忆,”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记忆与遗忘领域的研究者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dt)说。他还表示,如果我们真的什么都能记住,那我们就会变得完全没有效率。因为这样一来,大脑总是会被一些无用的冗余信息淹没。“我觉得大脑的工作模式就像一台混乱的编码机器,”哈特如是说。他注意到,在夜间,许多人连他们白天所做的最稀松平常的事儿都能分毫不差地回忆起来,但过了几天或几个礼拜后,他们就什么也不记得了。

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是因为,大脑并不能第一时间就知道什么事重要,什么事不重要。于是,刚开始的时候,大脑努力地想要把它们一股脑儿全记住,但后来就慢慢地忘记了其中的大部分。“遗忘就像过滤器一样,”哈特说,“它能筛除掉那些大脑认为不重要的事儿。”

过去几年间开展的实验,终于开始为我们拨开笼罩在这个过滤器上的迷雾了。

记忆追踪

从很多方面来说,记忆都是一门复杂课题,这不仅仅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生物(从结构非常简单的生物体如海蛞蝓和昆虫,到人类及其他各类拥有复杂脑结构的动物)都拥有记忆。有些情况下,记忆工作模式的不同可能和神经系统架构的不同有关。

此外,即便是在同一个物种之中,也可能出现多种类型的记忆,而且这些不同类型的记忆虽然可能彼此相互关联,但也会以大脑的不同区域为工作中心。举例来说,哺乳动物的短期记忆通常需要海马体的参与,而长期记忆则牵涉到更多大脑皮质区。这些不同类型记忆的工作机制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是一幅啮齿动物脑组织(用荧光蛋白改造)切片的放大图像。图像中的绿光表明,海马体中的哪些细胞似乎在储存实验诱导所产生记忆的印迹,或者说物理痕迹。图源:Dheeraj Roy, Tonegawa Lab/MIT

这是一幅啮齿动物脑组织(用荧光蛋白改造)切片的放大图像。图像中的绿光表明,海马体中的哪些细胞似乎在储存实验诱导所产生记忆的印迹,或者说物理痕迹。图源:Dheeraj Roy, Tonegawa Lab/MIT

所有这些不同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觉得遗忘——记忆的功能性丧失——也可能有不同的产生机制。过去有关遗忘的理论多数都强调相对被动的过程。在这类过程中,正是由于那些记忆的物理痕迹(有些研究人员称之为“印迹”)自然分解或者变得难以为大脑所获取,才导致了记忆的丢失。而那些印迹有可能就是脑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正是这种连接推动脑细胞按照一定的方式激活,从而产生记忆。这类遗忘过程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负责编码记忆的众多神经元间的连接自发衰减;此类神经元的随机死亡;正常情况下有助于巩固和稳定新记忆的相关体系失效;相关环境线索或其他因素的丢失,导致大脑无法重拾记忆。

然而,现在,研究者们正把相较之前多得多的注意力放在那些能够主动擦除或者掩藏记忆印迹的机制上。

图源:Medical Daily

图源:Medical Daily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