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把握儒家思想精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3)

2018-12-04 13:52:40  光明网    参与评论()人

儒学是君子之学、大人之学,就是要培养明是非、知荣辱、能担当、敢引领、格局大的社会精英。孔子告诫为政者“子欲善而民善”,力图使他们清楚“风行草偃”的道理。“君子”要德位相配,是德与位的统一体。因为责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是高尚的人。这是中国君子文化的精髓与要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树立和培养道德,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干部有政德,教师能传道,学生“思无邪”,久久为功,润物无声,就会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孔子说“人道,政为大”,说“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人道之正在于政,孔子强调正名,也是上行下效的问题。为政在于正名,在于使人们遵守规则与规范,履行责任和义务。

“为政以德”就要“为国以礼”。礼具有决嫌疑、济变、弥争的功能。儒家礼文化博大精深,使中国成为最讲礼的国度。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许多孔庙建有“礼门”“义路”门坊一类的建筑,昭示人们要遵道而行、循理而动,要人们做人讲规矩,办事守章程。这对于国家治理和党风廉政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3.“推己及人”与个人价值观念和修养方法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的道德修养、社会伦理准则就是和谐与和平的保障。瑞士著名哲学家孔汉思在起草《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时,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两点:一个是人道,即孔子说的“仁”;另一个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教人修文德,立忠信,特别注重推己及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曾子说就是“忠恕”。孔子认为,现实世界由“太一”化生而来,“分而为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处理这些两两相对的关系,需要有忠恕之道,需要有“一”的思维,由修己而推己。

关键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