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北京,每临大事有大气

2017-10-24 16:59:13  千龙网    参与评论()人

近日在北京,“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刷新了单日参观人数的纪录;青少年学党史、艺术家办展、系列文艺展演等活动广泛开展;许多公交车上,除了售票员,还有一名治安员……可以说,十九大召开前夕的首都上下,各条战线马力全开、紧张有序,这就是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职责使命,是这座城市特有的“每临大事有大气”。

以过去五年为例。北京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5周年庆祝活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服务保障。在这些重大活动中,城市和市民都展示了很强的大局意识,而且每次活动结束,市委市政府都会以短信的形式向市民的理解和支持表示感谢。

或许有人会问,北京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市民怎么看?有没有什么影响?作为一名在京生活多年的人,我的感受是,这些活动对我正常的生活学习干扰很小。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北京长期以来积累的丰富经验,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服务市民的和谐统一。北京有2000多万人,加上每年有大量游客来北京,特别是节假日人更多,一切都是有条不紊,说明有一套成熟、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

第二,北京市民自发地适应了首都节奏。今年5月,北京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不放假,不单双号限行,只是呼吁市民少开两天车。5月15日是星期一,社会交通早高峰出行与高峰论坛集中出行叠加重合。当天早上7时到9时的平均交通指数是5.9,较前一周同期下降了11.9%。那些响应政府号召、放弃开车的市民,既是为了避免堵车,更是为了支持峰会。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首都的事情,早已是大多市民的习惯,而市民们也享受着城市发展的实惠:

比如,城市更安全。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全市有1.7万名公安干警和65万名治安志愿者在巡逻一线守护着城市的平安。

比如,出行更便捷。北京是中国目前轨道交通在建线路最多、日均客运量最大的城市。到今年底,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608.2公里,总长度为1177公里,远景线网总长度1524公里,比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还长。怕堵车、怕限行,坐地铁可以快速、准点到达。

比如,城市管理更精细。河长、路长、街巷长、小巷管家,还有“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丰台劝导队”等,显示着市民对城市管理的热心;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为了让群众过好节,北京全市公安、消防、交管、城管、铁路、公交等系统停休,全员在岗,坚守一线,显示着责任和敬业。

比如,大气治理更严格。淘汰了全部“黄标车”,告别燃煤发电史,完成平原百万亩造林任务,PM2.5年均浓度2016年比2012年累计下降23.7%。

如今,北京正在经历一场规模宏大的“瘦身健体”运动,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疏解非首都功能,是做好“四个服务”的需要,更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需要。这一行动,依赖市民给予巨大的支持。

北京是个严重缺水城市,必须控制人口规模。为此,接下来,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减少,中心城区以外平原地区人口规模有增有减,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同时,城六区工厂和全市工业大院、一般制造业和散乱污企业会坚决退出;区域性批发市场将按计划继续腾退,列入疏解计划的高校、医院鼓励整体搬迁;对违法建设一拆到底,同时确保新生违建零增长,等等。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减重、减负、减量发展,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必然涉及到一些人,而这也是迫不得已,别无他法。从此前的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整治促提升等行动来看,虽然有怨言,但是,总的来说,支持的是绝大多数。我们都明白,为“大城市病”所困的北京已经不堪重负,谁都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无视城市的困境。北京转型发展中会触动一些方面的“奶酪”,这是正常的,不能因此拒绝改变。

想起一个镜头。10月1日当天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人有11.5万人,去年大约是8万多人。但今年10月1日全天产生的垃圾是5.1吨,去年是5.4吨,人多了,垃圾减少了。此外,收集的垃圾主要来自垃圾箱等容器,游客在广场上随手扔垃圾的现象已基本杜绝。

11.5万人,做到人走地净,这也是一种爱国的表达。今天,无论是在首都,还是在其他城市,当城市需要转型发展时,市民都会义无反顾地给予支持。这是城市的事情,也是我们的事情。北京转型的路上,北京市民正在展示他们的胸襟、风范、情怀。(文/陆南)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