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震撼!这群中国人,在荒原沙地造出世界最大人工氧吧

2017-08-07 11:01:56  现代快报全媒体    参与评论()人

1939年出生的任仲元,在林场干了整整40年。他成功改造了苏联进口来的植苗机,是当时的技术权威。回忆往事他仍然充满了英雄气概,"那时候真的有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舍我其谁的感觉!"

刘军是塞罕坝的第二代,他和妻子齐淑艳都是林场的防火瞭望员,在望海楼已经孤独守望了11年。55年来,塞罕坝共有近20对像他俩这样的夫妻瞭望员。

"80后"于士涛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到塞罕坝工作,他和妻子都是新一代务林人。于士涛忙于照顾苗圃里的小树苗,常常回不了家。有一次进门,两岁的孩子还把他当做陌生人往外赶……

同为新一代务林人的于雷说:"塞罕坝人就是有一种树的精神,一代呵护着下一代。"

震撼三:在"青石板"上栽出7.5万亩树林

荒原覆绿,林海归来!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经高达80%。然而,塞罕坝人并没有就此满足、就此停歇。从2012年以来的这5年,塞罕坝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坚造林——在仅剩的一些石质阳坡,见缝插绿!

不到塞罕坝,体会不到在荒漠沙地上种树,是怎样的一种挑战和艰苦。

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的塞罕坝,如果仔细观察,就能看出地表生态的脆弱。茂密的植被下面,土层最薄的地方,只有4厘米左右,下面就是砂石。

石质阳坡造林,好比在青石板上栽树,一锹下去都是石头,还蓄不了水,而且坡度太大,最陡的地方达到了46度,机械完全上不去。只能依靠人工或者骡子,背着苗子上山栽树。有一次,连骡子都站不住,滚下山坡,摔死了两头。

1995年参加工作的李永东,现在是塞罕坝林场林业科负责人,他带领团队一起进行技术攻关,通过多次实验,选择了樟子松作为树种。

然后就是在青石板上整地。在这些坡地挖个大坑,把里面的石头全部刨出来。

没有土,就到外面运土,把土回填到这些坑里。

为了解决蓄不了水的问题,大家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坑里铺上薄膜,留一个洞。这样雨水就能灌进薄膜,把水保住了……

造林难,一代更比一代难!面对一块又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5年来,塞罕坝人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攻坚造林7.5万亩。仅剩的1.4万亩造林空间,也将在2018年全面覆绿。

震撼四: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在塞罕坝,不时能见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对于这里的人来说,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