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走,去国博看少数民族古籍珍品(2)

2017-07-28 20:35:08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参与评论()人

“30多年来,我们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濒临消亡和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其中含有大量的孤本、珍本和善本,版本珍贵,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民族特色浓郁。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对一些纸质脆变、虫蚀蠹蛀的古籍进行了保存技术处理。”李晓东说。

李晓东介绍,就收集品类而言,从结绳记事、说唱口传到碑铭、石刻;从贝叶经文、竹木简牍、丝帛素书到活页函本、线装典籍;从经、史、文、哲到天文、地理、医药;从契丹文、西夏文、察合台文到我国现行的各民族文字古籍,品种繁多,包罗万象,搜集到的少数民族古籍版本都极为珍贵。

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抢救、挖掘少数民族古籍过程中,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组织有关部门和地方择优整理出版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古籍精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宝库,真实再现了中华各民族共建家园、手足相亲的发展历程。

“我们抢救性出版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就是当年请12位东巴花费20年时间整理出来的精品,如今这些人大部分都已经去世,但文字却留了下来,永世相传。”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吴贵飙说。

古籍保护还须完善“软硬件”

展览现场,非遗传承人和研究学者展示书写东巴文,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赏。利用暑期来北京游玩的12岁女孩郭慧敏被这种奇特的象形文字所吸引,足足看了半个多小时。“原来这就是东巴文,感觉很神秘,很有民族特色。”拿着研究学者张磊用东巴文书写的“学业进步”字画,小慧敏兴奋地对记者说。

然而,小慧敏不知道的是,她手里的这张东巴纸大有来头。据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德静介绍,这是用瑞香荛花的树皮手工制作的特殊纸张。这样的纸张,虽然稍显粗糙,但非常结实,耐磨耐汗,可用于长期保存。

“这种纸的制造技艺是由先辈流传下来的,现在还只能纯手工制作。虽然造价比较高,但对于传承东巴文化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在一些企业的资助下,每年会制作一批这样的纸张,给每一位东巴提供20~30张,请他们在这些纸上书写经文。这也是一种传承和保留古籍的方式。”李德静对记者说。

吴贵飙指出,经费和技术是古籍保护的两个重要“硬件”。比如古籍修复技术,目前已有十几家国家级的古籍专门修复机构,但多是对汉文古籍进行修复,亟待成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