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政务新闻 > 正文

走,去国博看少数民族古籍珍品

2017-07-28 20:35:08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参与评论()人

记录纳西族三大古典史诗之一的东巴文古籍《创世经》、迄今发现的抄写年代最早的彝文古籍《六部经书》(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李芳抄本)、壮族学习汉字的工具书《三千书》(清抄本)、现存年代较早的西双版纳老傣文贝叶写本《大藏经》(清代贝叶经)、我国刊行的第一部大型满汉语文词典《大清全书》(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京都宛羽斋刻本)……7月25日,“民族遗珍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北京站)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古籍珍品首次在国家最高级别艺术殿堂大规模集中展示。

本次展览共展出涵盖18种民族古文字的178件少数民族古籍原件,年代最早为隋唐时期,最晚为清代末期。这些古籍基本都列入了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近距离领略独特文化魅力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是指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献典籍、碑刻铭文和口传资料等。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医学等领域。与汉文古籍相比,少数民族古籍文种更加丰富,多达20多种;内容更加广泛,种类更加多样;载体更加特别,除了传统的纸张,还有竹简、布帛、兽皮、贝叶、金石、木质、口耳相传等。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古籍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蕴含着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在长期的传播交流过程中,发挥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李晓东表示。

作为全国巡展的最后一站,此次北京站巡展精选了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让观众近距离领略了少数民族古籍特有的文化魅力。

30多年的保护成果斐然

展览还展出了部分省区30多年来整理出版的少数民族古籍大型出版成果16种、1000册和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成果展示板31幅,全面展示了30多年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普查、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