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梁家河12小时:感受黄土地上的新时代

2018-01-29 15:44:54  浙江新闻客户端    参与评论()人

下午5时30分

“来多少遍都不厌倦”一份初心的探寻

陕北高原的夜晚,在冬天总是要来得早一些。结束近半天的游览,家住延安的巨鸣带着咸阳来的朋友往村口走,经过围起来的沼气池,他又一次停下脚步,“我们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他把“第一”两个字说得特别重。

这已经是巨鸣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第5次来到梁家河。“有朋友来延安,就一定要带他们来看看,来多少遍都不厌倦。”他告诉记者,朋友们年龄各异,职业也不同,可在这里总能收获一样的感动: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每一年,每一天,都有如巨鸣一般的外来者,在这个蕴藏着大学问的小村庄,寻回自己的初心。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各地到梁家河参观的游客逐年递增,2017年更是突破100万人次。

汹涌的游客潮,也提醒村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从对旅游开发、村庄规划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如今的“土专家”,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保林说,这几年,他和乡亲们一刻都不敢停止学习、停止思考,梁家河这几年的发展实属不易,今后更要趁势而为,永不懈怠,永不止步。

张卫庞

晚上7时

“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一个村庄的雄心

早就过了农忙时节,可延川县张卫庞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张卫庞却没闲着。吃完晚饭,他又一次拨通了镇上果树站站长高侯磊的电话,“听说今年底就能通过手机APP看到苹果卖去哪了,我得再问问明白。”

这款名为“智慧灌溉云系统”的手机APP,是合作社委托开发的智能平台,2017年4月上线后,通过农业物联网,梁家河14户果农的110余亩苹果园都实现了智慧灌溉,今年,县里能源办和镇上的果树办又有了新想法——给苹果定位,实施“梁家河”绿色苹果可追溯体系建设,让每一只苹果从生长到销售都有迹可循。“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今后用手机就能种苹果卖苹果。”拨弄着手上的智能手机,今年70岁的张卫庞兴奋地像个孩子。

2014年,张卫庞家的苹果园率先挂果,之后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先富起来的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还用自己头戴羊肚手巾的头像申请了商标,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这两年,合作社在果园的无公害种植管理方面下了大功夫,又大力推广沼肥,使得土壤有机质及肥力得到提高和增加,苹果的质量和口感越来越好。现如今,梁家河村发展苹果种植面积1200亩,已挂果500亩,其中200亩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刻着“梁家河”三个字的大红苹果,告别了论斤买卖,光批发价就卖到了一只20元。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张卫庞说,如今,延川县要以梁家河作为示范,一村带多村,多村带一镇,一镇带全县,“到今年底,我们全县要实现整体脱贫。”

窗外不远处,梁家河正归于寂静。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浙江新闻+】

梁家河的“大学问”

两天内两度造访梁家河。第一回,是集体采访,类似于“跟团游”,村史馆、知青窑洞、第一口沼气池,走的是村里的“经典旅游线路”;第二回,是单独采访,更像“自由行”,生意红火的农家乐、村口的露天微店、村民广场的秧歌队,看的是村里日常生活的“原生态”。

走的路不同,看的景不同,见的人也不同,可回头一琢磨,这一切给我的感受却是相同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是梁家河人,我骄傲”,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满足”。

这一份骄傲和满足,体现在村里的各个细节,也写在每个村民脸上。

38岁的村民袁军霞嫁到村里快20年了,这几年,她只要有空就会到村口扭秧歌,“以前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才聚在一起,现在大家的生活过得好了,只要有空,都愿意来扭几下!”

22岁的村民石梅去年从西安回到梁家河,成为村史馆的一名讲解员,别人要一个多星期才掌握的讲解词,她第三天就说得顺畅,“村里的点点滴滴,都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都说,我说得最有感情!”

又不只是骄傲和满足。梁家河给人的震撼,还在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为村庄做些什么。

在村里的那两天,正逢新雪开化,每天中午吃完饭,在村文化旅游公司上班的62岁村民石竹新都会主动去村道边扫雪,“不加钱,但是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来村里参观,干干净净才好看。”

公司总经理王宝林,是石竹新的“上级”也是老乡。他说,自己刚回来的时候,对旅游产业一窍不通,可就是认定了“不能给村里丢脸”这个理,“一定要做好,不敢不做好。”

忽然想起,去梁家河之前,就有一句话一直盘旋在脑海:“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


(责任编辑:崔凤璇 CN0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