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聚焦 >

“发现泉州”城市形象全媒体推广采访活动 走进泉州老城区探寻“刺桐之美”

2018-01-13 11:21:13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参与评论()人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消息(记者荣佳昕、丁旭、王传俊):1月12日,“发现泉州”城市形象全媒体推广采访活动迎来最后一天。采访团走进泉州老城区,参访清净寺、开元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洛阳桥和蟳埔村,循迹刺桐古城,在中外文化交汇中感受东亚文化之都的独特魅力。

中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清净寺

位于泉州市区涂门街的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处伊斯兰建筑,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重修于元、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扬州仙鹤寺并称为沿海地区“四大名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

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寺门朝南,主体建筑有门楼、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类叙利亚大马士革风格,仿照中世纪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寺形式而建,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发现泉州”城市形象全媒体推广采访活动 走进泉州老城区探寻“刺桐之美”

寺内设有“泉州伊斯兰史迹陈列室”,国内外史学家对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极为重视,专程来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的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和学者、专家也络绎不绝。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桑莲法界”——开元寺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的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现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它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

“发现泉州”城市形象全媒体推广采访活动 走进泉州老城区探寻“刺桐之美”

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紫云屏、天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至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本生院,泉州佛教博物馆,西翼有安养院和水陆寺。巍峨的镇国、仁寿两个宋代石塔,俗称东塔与西塔。塔身浮雕精美,堪称全国无双,经过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

“发现泉州”城市形象全媒体推广采访活动 走进泉州老城区探寻“刺桐之美”

寺中桑莲历经1300多年沧桑,至今仍生机盎然,被列为世界之最。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梁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为国内古建筑中所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都是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它们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大殿内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撑殿堂,俗称“百柱殿”,殿内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庄严,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

大雄宝殿之后的甘露戒坛,系全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的24尊木雕飞天,与大雄宝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闽南古乐南音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循迹海丝——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原址位于泉州开元寺院内东侧。1991年2月,新馆主楼于东湖街落成。2003年,在主体楼东侧又建成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目前,新、旧二馆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1000平方米。

“发现泉州”城市形象全媒体推广采访活动 走进泉州老城区探寻“刺桐之美”

目前,馆内辟有“刺桐——古泉州的故事”、“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中国舟船世界”、“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等固定陈列及2个预约开放展览——“庄亨岱藏品馆”、“泉州海交民俗文化陈列馆”。在这些展厅中,分别陈列着不少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除了一艘迄今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及其大量伴随出土物外,还有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160多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

泉州海交馆是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以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历史为轴心,以丰富独特的海交文物,生动地再现我国古代悠久辉煌的海洋文化,讴歌中国人民勇于征服海洋的英雄气概,展示中华民族对人类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以及在航海与造船技术方面的许多伟大发明。

累累牡蛎,千年不垮——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福建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建成。泉州和洛阳虽远隔千里,两者之间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晋末年,大量中原士族为避战乱举家南迁,不少人定居福建。为纪念故土,他们把眼前这片水域称为“洛阳江”,建于江上的桥,便自然得名“洛阳桥”了。

桥长834米,宽7米,有桥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工匠们想出了“海蛎养基”的办法。牡蛎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年复一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也多亏了牡蛎,这也成了建筑史的一大奇迹。

洛阳桥是当时的泉州郡守、宋代大书法家蔡襄倡导兴建的。他撰写的《万安桥记》碑刻,是书法珍品,为历代书法家所珍视,现保存在桥头蔡忠惠公祠内。洛阳桥对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民俗奇葩与古建筑的汇集地——蟳埔村

蟳埔村是泉州市丰泽区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它位于东海镇的东边,泉州湾晋江下游的左出海口岸边,面积约3.8平方公里。蟳埔村,原名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晋江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无意间把“前埔”写成“蟳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蚵虾,用“蟳埔”命名更为妥切,因此,“蟳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发现泉州”城市形象全媒体推广采访活动 走进泉州老城区探寻“刺桐之美”

在村子里,最吸引人眼球的应该是蟳埔女了。蟳埔女的服饰与惠安女的服饰堪称泉州民俗的两朵奇葩。惠安女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而蟳埔女则是“民主头,封建肚”。爱戴花是蟳埔女的天性,从儿时梳辫子起,她们就喜欢把色彩鲜艳的菊花、玉兰花、山茶花插满双鬓,待到十五岁及笄,亲人就要为她们“梳髻”。行走在村落里的街道和巷子里,随处可以见到头插鲜花的蟳埔女。现在蟳埔女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勤劳的传统一点也没有改变,每天清晨下海拾海蛎,载着满篓的鱼、虾、蚝、蟹,奔向泉州各个菜市场。

蟳埔村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古建筑。现存的古建筑、寺庙以及具有闽南风格的“蚵壳厝”有很多。比如蟳埔顺济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新厝王爷馆,建于清道光年间。此外还有厝仔王爷馆、顶路王爷馆、吴厝关帝庙等,距今都有数百年的历史。

持续三天的“发现泉州”城市形象全媒体推广联合采访活动已经落下帷幕。接下来,来自全国四十多家媒体近70名记者还将继续参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泉州多媒体节目制作中心”揭牌仪式、“China Music(樂)”APP上线暨“丝路茶语•刺桐花开”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音乐讲述中国故事”——《全景中国》合作媒体分享会等系列活动。

本次采访团主要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全景中国》为平台的国内合作媒体组成。据了解,《全景中国》自1995年开播至今,累计播出9000多期节目,是中国唯一全球覆盖、国内与海外同步播出的广播节目,不仅全方位、多角度、客观真实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明和发展,更成为海外受众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也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母语对外传播的重点项目和知名品牌。


(责任编辑:刘敏丹 CN012)
关键词:发现泉州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