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三五个“老师”就招生 重庆不少培训机构打“擦边球”

2018-02-02 07:51:1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包装过度、虚假宣传引发行业信任危机

“每次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时,我总感觉几千元的培训费打了水漂。”重庆市民罗先生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开始,他冲着一家自称有“在校名师上课”“ 三个月能让学生提高成绩”的教育培训机构,给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报了该机构的数学辅导班,但每次考试后,孩子的成绩总是不见涨,更让他惊讶的是,这个培训机构根本没有什么“名师”,给儿子辅导的只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大二学生。

一位教育培训行业资深从业人员透露,“包装过度”、“虚假宣传”是一些教育培训行业的潜规则。

每当家长和学生有报班的意向时,教育机构都会设法通过一节体验课将学生留下来,若家长和学生感到满意,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会“趁热打铁”告知,其教师是“经验丰富、有口皆碑”的“名师”,但实际上,很多老师都只是应届毕业生。

记者曾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向多家培训机构电话咨询报辅导班的事项。“我们这里的老师都是一线名师,都是经过统一培训的,也都有教师资格证。”咨询时,多家机构的工作人员一直强调“一线”“教龄丰富”等字眼,而对于老师的详细信息,如毕业院校、具体教龄、工作经历等,却不愿细说,一再劝记者带孩子过来先做个测评、体验再说。

“这是教育机构招生的一贯‘套路’。”一位在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大学应届毕业生王峰(化名)坦言,教育部门有规定在校教师不能在外面做有偿培训,这些培训机构哪儿来这么多名师,并且小培训机构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都很少。

他还向记者透露,别看培训机构在网上挂出的招聘信息,都提到了有经验、持证者优先的条件,但不少是虚的,招聘面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刚入行的人每个月的收入还不足3000元,而一个学生的报名费少则一两千,多则过万元,这些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吃’了大头,剩下的少得可怜,因此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流动性极大。”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