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互联网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极大改变着青少年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欺凌产生后,日渐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甚至蔓延到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令人担忧。今年10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发布《预防中小学生网络欺凌指南30条》(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四维一体,相互协作配合,以达到预防、处理中小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目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学生:规范自身上网行为
学生作为网络欺凌重要主体,在预防网络欺凌行为中发挥着首要主体作用。在学生主体层面,《指南》强调中小学生应该规范自身上网行为。网络作为新兴科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其高速发展,却与网络监管相脱节。目前,我国在网络监管层面仍不够完善与到位,导致网络上滋生大量影响恶劣的不良信息。因此,中小学生在接触网络的时候,首先应该提高自身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自我筛选、自我净化网络上面的信息,自觉规范上网行为,不做不道德和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做到不逾矩,从自身做起,降低网络欺凌发生的概率。
同时,《指南》强调中小学生要学会理性对待网络欺凌现象。中小学生在遭遇网络欺凌时,采用何种方式去对待,无疑会对自身及周边的人产生影响。若以暴制暴,只会令欺凌行为变本加厉,进而造成二次伤害。中小学生要勇于站出来敢于说不,以理性冷静的心态寻求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及时制止侵害。
家长:增强判断处置能力
在家长主体层面,《指南》首先强调,家长应该学会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遭受到了网络欺凌。作为孩子最为紧密的伙伴,家长应留心观察子女的行为习惯、精神状态、性格、学习情况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是否发生突变,并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厘清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所在,预防网络欺凌的进一步发展,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向国会提交一揽子法案,禁止任何形式的职场性骚扰,要求企业制止滥用权力或欺凌。 根据这些法案,性骚扰明确属于“禁止行为”。只是,法案没有设定惩罚措施
新华社新加坡5月9日电(记者王丽丽)新加坡国会8日晚通过《防止网络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案》,使政府有权要求个人或网络平台更正或撤下对公共利益造成负面影响的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