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中国科学家阐述衰老速度差异之谜:延缓衰老,也不一定能延寿

2017-11-10 09:01:0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大脑控制着人的感知、行为、情感和决定,但竟然也控制着衰老?

这一发现令人惊讶。

11月9日凌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蔡时青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发表论文,他们在线虫的大脑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神经肽,并由此揭开一条传递衰老信号的“信息高速公路”——信号通路,延缓衰老的方法也因此浮出水面。

9日上午,蔡时青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当想办法抑制“信息高速公路”后,线虫衰老的速度减缓了,不过,线虫的寿命没有因此而变长,因为生命的最终期限不变。

延缓衰老,也不一定能延长寿命。

缓慢衰老的线虫

但线虫的生存质量确实提高了:其雄虫交配能力、进食能力的衰老速度都减缓了。

他们还发现,“信息高速公路”是专线专用。该通路对线虫运动能力的衰老没有影响。

这或许将吸引更多人投身这一研究领域,寻找新基因,开发药物,揭开其他动物——包括人的衰老控制之谜。

蔡时青目前还正在关注如何延缓线虫认知功能的衰老。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蔡时青研究组的这一研究成果与“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目前发现的这套机制虽然是在线虫身上,但很多生物可能都是相似的机制,甚至是同样的基因。通过口服前述神经肽的抑制剂,或许可以延缓衰老,但首先需要进行临床试验。

据蔡时青介绍,该研究耗时七年。他们遇到的一个巨大难题直到Crispr-Cas9技术被发明后才得以解决。

一位审稿人表示,该研究就遗传如何影响衰老,做出了多个重要发现。虽然这些发现并非全部都是新的,但在该研究中它们得到了非常强的阐释,比如机体组织健康、行为能力,与寿命长短没有必然的联系。该研究论文巧妙运用行为和基因位点在不同野生线虫品系之间的差异,将神经肽信号、行为和衰老三者联系了起来。

如果把人体比作汽车

早在50多年前,全身透明、体长仅1.5毫米的秀丽隐杆线虫就已经成为生物学家的“宠物”,它们被养在果冻一样的琼脂糖培养基上爬来爬去,它们的食物是大肠杆菌。

关键词:衰老遗传机制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