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留学生:留学历练难得 回国就业发现落差巨大

2017-10-15 14:43:08  云南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留学到底值不值精英标签褪色文凭分量降低费用依旧高昂归国就业尴尬

云南网讯曾几何时,海外留学不仅是人人羡慕的经历,更是就业市场的一块重量级敲门砖。然而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海归在求职市场不再拥有绝对优势。与此同时,“留学热”却仍在持续,甚至从中高收入家庭向中低收入家庭蔓延。一边是动辄上百万的高昂成本,一边是留学回国之后的尴尬处境,出国留学到底值不值?近期,在昆明举办的一场留学生归国专题讲座现场,晚报记者采访了多位留学生,他们普遍认为留学是宝贵的人生经历,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受访者都表现出巨大的心理落差。

难得的历练

上午9时,云南省教育厅对外交流中心,小周来到培训室,选择最中间的座位坐下。他留着长发,戴着耳钉,在众多留学生中显得有些另类。如果不是7年前选择出国留学,28岁的小周或许早已成家立业。

小周出身于艺术世家,家境不错,大学期间主修设计专业。7年前毕业于本地一所艺术院校的小周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世界四大美院之一”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录取。家人非常支持,希望小周出国深造,增长见识。

“上课都是用俄语和英语,第三个月才基本适应,能简单交流。”小周说,初到俄罗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语言不通。他第一年上的是预科,进入本科还要考试,这个考试通过率仅10-20%,所幸顺利考入本科。

除了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也得面对很多难题。尽管从小家境不错,但国外每月相当于4000元人民币的房租,还是让小周不得不选择与同学合租,最多时4个人合租一套房子。

但在小周看来,这些都是历练,几年来他成熟了不少。在俄罗斯期间,小周顺利读完预科、本科、研究生,每年花费约15-20万人民币。小周说,这个费用相比英美等国家的留学费用(大概30万元/年)已经不算高,自己的家庭能承受。

无奈的抉择

今年8月,满怀信心归国之后,小周却发现7年的留学经历并没有为他赢得一张求职的“绿色通行证”。他和国内的学生一样,要通过各类考试才有面试资格。

小周发现,在国内,艺术类专业就业面很窄,要么进高校当老师,要么自由创作。考虑到稳定性,小周选择了前者,然而连续参加两所高校的招聘考试之后,小周有些沮丧:“国内很多高校对博士是免试录取,但对于留学生却没有特殊政策,即便是国外名校的硕士毕业,也必须和国内学生一起考试,丝毫没有优势。”

如果一直考不上怎么办?小周曾想过回俄罗斯再深造,但父母年岁渐长,他希望早日成家安定下来。“最后可能会选择考国内学校的博士,然后直接进高校。”小周叹了口气,对于他而言,这样的抉择充满无奈。

小周常反思,当时的抉择到底值不值。毕竟7年时间一晃而过,国内的同学们有的开了公司,有的成家立业,自己回来却不得不从头开始,就业机会甚至不如国内普通大学的博士。

巨大的落差

25岁的小樊来参加讲座只是想了解创业优惠政策。小樊告诉记者,他在香港读的大学,几年来的花费和出国留学无异。

小樊说,2011年高考完,以他的成绩,在内地也可上名校,但父母依然砸锅卖铁把他送到香港读书。主修经济学的小樊在港期间省吃俭用,最窘迫时两个人租住在10平方米的小屋里。即便如此,平均每年的花费仍得20万元左右,这对于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而言,几乎花光了全家所有积蓄。

“想要找真正专业对口的工作太难。”毕业回昆后,小樊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便他期待的月薪仅4000-5000元。

多次求职受挫,小樊和朋友决定合伙开一家设计公司。做了1年多,一直没什么起色,只能勉强维持运营。

“父母一直希望我回来后考公务员,最近我也在做准备,还没敢告诉公司的合伙人。”小樊苦笑着说,在香港的求学经历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见识和阅历,他从没后悔过,但对于考公务员,他并没有优势,而且对于内地时事的关注较少,反而是他的劣势。下一步该怎么走,小樊开始有些迷茫。

相关部门

或出台政策促海归就业

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分析,不能因为当前就业市场不景气,就“一刀切”地否定留学的价值,毕竟相比国内的学生,留学生在外语以及见识方面,比国内学生更胜一筹,很多做跨境贸易的外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归国留学生。“针对留学人员,国家可能要出台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届时我们会根据相关要求,制定本地相应的政策。”该负责人说,目前,各地都在不断完善政策,吸引更多留学人员回国,促进经济发展。

该负责人也提醒,不要盲目崇拜留学,出国留学的前提是家庭要有承受力,“留学致贫”得不偿失。

海归去哪了?

创业7.9%

就业92.1%

工资高不高?

20001元及以上5.8%

10001-20000元13.7%

8001-10000元13.0%

6001-8000元22.7%

6000元及以下44.8%

收入满意吗?

高于期望1%

基本符合期望30.1%

远低于期望68.9%

留学值得吗?

收益成本相当18.1%

说不清18.3%

收益小于成本27.3%

收益大于成本36.3%

(数据来源于智联招聘与全球化智库(CCG)今年8月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相关新闻:归国潮趋势显现 专家支招应对海归就业困局

根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到2016年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达36.26%;回国人员总数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

留学生归国人数超出国人数的趋势显现,中国迎来了“人才顺差”拐点。归国浪潮中,海归就业难的问题也成为留学生与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海归不好找工作?专家建议提供更好“土壤”应对归国潮

由宾大沃顿中心和机遇CHINA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海归职业发展论坛日前在京举行,与会的各界人士围绕留学人员尤其是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一带一路”促进“双一流”建设方面如何发挥更大等开展讨论。

在当日的论坛上,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宗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总经理何育萍、机遇CHINA创始人兰京等嘉宾分别就中国海归发展趋势分析、跨国人才招聘、海归职业规划等话题发表演讲。

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宗瓦致辞

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宗瓦致辞

教育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宗瓦提出,目前我国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人才在保持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5年回国人数占到70%,形成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创业提供了扎根的土壤。

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总经理何育萍致辞

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总经理何育萍致辞

宾大沃顿中国中心总经理何育萍女士致欢迎辞。她介绍说宾大沃顿中国中心的设立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宾大与中方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为宾大的教师、学生和校友搭建互联互通的平台,为宾大和中方研究合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宾大沃顿中国中心自成立以来的两年多里共举办了两百多场活动,吸引上万人次参与。宾大的活动话题涵盖经济、社会、科学、历史、人文、教育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很多校友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创业、投资和管理的洞见。她表示希望今天在这里举办的首届海归职业发展论坛能够为与会校友和来宾们带来未来职业发展的启迪。

机遇CHINA创始人兰京发言

机遇CHINA创始人兰京发言

机遇CHINA创始人兰京先生提出,在国外找工作信息渠道不畅通、毕业时间与国内不一样、对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用人偏好不了解、面试不方便等诸多问题,机遇CHINA致力于提供一个平台来解决相比每年七百多万国内应届生的小众而又需要重视的群体的就业问题,建议国内企业对海归求职者无论是从招募方式、选拔方式、培养方式和管理方式都要有所针对性。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发言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发言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先生介绍,1999年开始,全球留学生总数170万人,2012年时到350万人。过去的十几年里,全球留学人数翻一倍,目前达到400万左右。他认为,海归人才在国外获得先进的知识,不管是管理知识还是技术知识,具备国际的眼光。而我国当前的时机是创业最好的时机,结合我国创业园和人才计划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对海归人才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

应对归国就业难海归学生自身也应下功夫

与会嘉宾针对海归发展和进一步吸引人才提出建议。

第一,留学人才要真正融入当地的文化中,将自己培训成精通两国文化和双语人才,而不是与中国人在一起建立“小圈子”。第二,畅通渠道,大力推动高层次留学人才引入。目前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力量不够集中、力度不够大,渠道不够畅通,应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拓宽渠道。第二,完善配套政策,提高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很多人都存在永居难、落户难、子女入学难、开户融资难、优惠政策享受难的问题,都需要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

在当日的论坛上,原洛杉矶市副市长Joy Chen女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驻中国办事处主任 Dr.Amanda Barry、北京妇女国际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李悦、亚马逊云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刘宇翔、壳牌(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及中东区人力资源招聘经理张健、前哈佛大学亚洲校友会主席孙玉红等嘉宾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并对海归人才职业规划提出建议。

(责任编辑:任冲 CN06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