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时速4000公里“飞铁”曾被院士推崇 因资金问题停滞

2017-09-12 09:01:1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2000年12月31日,王家素团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这辆当时被誉为“世纪号”的实验车可载5人,永磁导轨长15.5米,最大悬浮重量达700公斤。张耀平提到,“这辆车出来以后,也遭受到一些质疑,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

王家素团队当时的完善思路之一正是准备给列车造个“壳子”。这种情况下,张耀平和戴睿?奥斯特的出现时机正好。2002年底,戴睿?奥斯特首次来到中国。2003春季开学时,张耀平就进入了王家素所在的超导技术研究所。戴睿?奥斯特也一同前往西南交大,直到2003年4月离开。

自此,真空管道交通的概念正式引入西南交大。然而,这一概念并没有在张耀平的手上真正推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因种种原因,张耀平从原超导技术研究所转到了交通运输学院,获得副教授职称,但最终于2008年离开西南交大,转投陕西省西京学院。

张耀平回忆,“当时我可能是太着急、走得太快。转到交通运输学院以后马上组建了真空管道运输研究所,每天都在忙这个事,还组织学生参加大赛。研究所成立之后有一部分人支持,但也引来很多质疑的声音。”

打开西南交大真空管道研究所的页面,内容显示的时间均为2007年4月。其中有一条公告即是2007年4月4日发布的《西南交通大学“首届真空管道运输创新设计大赛”通知》,组织在校本科生及研究所参赛,当时甚至提到每两年将举办一次。

张耀平笑称,“我们那时候组织举办的大赛,就跟现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组织的大赛差不多。”2015年,硅谷“钢铁侠”公布了“超级高铁”模型竞赛。当地时间8月31日,马斯克在自己的个人Instagram账号上曾宣布新一轮竞赛结果,最高时速达到355公里。

从张耀平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来看,其在真空管道交通运输领域的成就基本为论文及著作。

2004年9月,张耀平在该领域的第一本著作《新产业时代从这里起步:关于真空管道运输的初期对话》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张耀平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11篇;国家授权专利12项。

2006年,张耀平在三次申请之后终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26万元,这也是张耀平唯一一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