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耕海牧渔 唱响蓝色“牧歌”

2017-09-12 07:02:2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这些可不是普通的集装箱,它们都是改造好的人工礁体。”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礁体沉入深海,相当于给鱼类盖了一间牢固的房子,吸引鱼群在礁体内活动栖息。

青岛市鲁海丰海洋牧场在2007年以前还是家普通的渔场,由于海洋生物资源严重匮乏,早已无鱼可捕。“当时渔民在海边卖海货,都是一些小鱼小虾。来垂钓的游客基本上也钓不到什么东西,生意特别惨淡。”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显刚回忆说。

而纵观山东全省,鲁海丰的遭遇并非个案,相反还十分普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山东启动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开始大规模建设海洋牧场。

伴随着政策的东风,鲁海丰开始将发展重点转向海洋牧场,陆续在石岭子礁海域投放了人工鱼礁30余万空立方米,沉船100余艘,建造200余公顷人工鱼礁区,自然放养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同时,建设智能型深水抗风浪网箱180余个,养殖鲈鱼、三文鱼、黑鲪等名贵鱼种。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封闭养护之后,2014年,鲁海丰海洋牧场正式对外开放,海域内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有经验的钓友一个小时能钓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鱼。”汪显刚说。

在荣成市,经过几年人工鱼礁的建设,礁体和礁区海底已有大叶藻、海带、裙带菜等海藻大量繁殖,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近岸礁体的藻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已建设人工鱼礁6094万空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重要海湾、岛屿等近岸海域,有效地保护了这些海域的生物多样性。

牛羊在牧场里放牧,人们可以一目了然。然而在海底,想做到这点就有些困难了。对此,山东省启动了海洋牧场观测网建设,通过在海下安装摄像头,对“牧场”内环境、鱼类的生存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在鲁海丰海洋牧场的监控室,记者通过水下镜头看到黑鲷、六线鱼等各类鱼群不时出现在礁体附近,有些鱼儿还不时“调皮”地“亲吻”一下摄像头。在一旁的监视器上,水温、叶绿素、溶解氧等参数一应俱全。

“以前夏季发生低氧灾害,只知道是出问题了,但具体是如何造成的并不清楚。现在有了摄像头,能够随时对水下情况进行观测和评估,便于更好地了解灾害发生的过程、机制和生物反应,从而保护牧场的生物资源。”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培良说。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