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开脑洞!假如人类的正常体温上升1度……

2017-09-07 11:17:0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假如今天起,所有人类的正常体温都上升1度,到38摄氏度左右,那么地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会发生哪些变化?同理,如果人类平均体温都下降10度呢,那样热带是不是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

这是一个开脑洞的问题,因为人类体温的多少是长期的环境变化与人类共进化的结果,但这仍然不妨碍我们尽量从科学的角度探讨一下。

人类体温的决定和维持

人体无时无刻不在代谢产热,运动产热,并向环境中散热,二者协调维持体温的恒定。但包括人在内的恒温动物都有通过大脑体温中枢调节温度的能力,这个体温中枢位于人脑部的下丘脑区域。

因此,一个人的平均体温是多少,并不由细胞代谢、肌肉运动等决定,而是事先被Mother Nature“设计”好的。

人的体温是37℃吗?

准确地说,37℃是健康成年人在中午12时左右常温静息状态下口腔内的平均温度,该理论由19世纪的德国物理学家Carl Wunderlich首先提出。

1992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针对148人的体温情况重新进行了统计发现,正常人的平均体温约为36.8℃,并在36.1℃(97℉) 至37.2℃ (99℉)之间自由波动。

  人体温度波动变化范围

此外,许多研究也都发现,人的个体差异、年龄差异(A)、躯干的不同部位(B)、一天的不同时间(C)及一些炎症等疾病反应(D)等都会对个体温度产生微调。

人类的体温与环境的关系

首先假设:人类的正常体温都上升了一度。

对地球而言,因为太阳提供的能量未变,而生物圈里流动的所有能量都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这部分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回归到环境中。

即使人类体温升高,个体摄入的食物可能会增加(但植物固定的总太阳能不变),同时他消散到环境中的热也增加了。因此对地球来说总能量应没有改变。

对自然界而言,“人”这个物种是属于食物链顶层的。体温升高意味着细胞内酶促反应变得更加剧烈(熵增加后蛋白等大分子运动更加活跃),这样看来基础代谢确实会有所提高。这意味着人类需要索取更多的食物,当然同时也产生更多热量(在人口基数不变的基础上)。

而更多的人类代谢活动导致的结果是——全球变暖!

然而,到底有多暖呢?

引用一篇文章作为背景,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Seth Wynes在2017年7月12日《环境研究通讯》期刊上发文表示,少生一个孩子平均每年可以减少58.6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如此计算,如果人体基础代谢增加13%,每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就会增加7.6吨/年,而全球人口(以75亿计算)的二氧化碳排放则净增加570亿吨/年!如此多的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不可小觑,具体请参照温室效应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