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网络医托连环话术骗患者就医 拉1人住院可获千元

2017-09-04 07:07:05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如此多的患者信息大多来自于网络。于飞说,患者此前咨询过西南脑科医院时,工作人员会留下电话号码。公司员工通过后台登录进入医院的咨询系统就可以看到。

之后,于飞从她办公桌上拿出一份名为“数据筛查话术流程”的材料递给记者,“这是今天的任务,把话术看完。这是必须记下来的。”

当日下午,于飞又给记者拿来一份“脑瘫电话咨询流程”的话术材料,开场白依然是假冒的身份,只不过这次是假冒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的医生给患者看病,最后邀约患者到医院就诊。

对此,记者表示没有学过任何医疗知识,如何与患者交流?于飞显得并不担心,她说,“招的人大部分没什么医疗知识,后期会有培训。”

她接着说,真正的培训也很简单,就是背话术或者组织话务员到医院去看医生的工作状态。其实只要把话术背好了,在和患者聊的过程中抓住他的心理,工作就会很轻松。

按照她的说法,一名没有任何医疗知识的新员工从入职到成为“医生”,“一上午就可以搞定”。

东方起点公司前员工王梅表示,公司没有一个是正规医生,话务员都是经过简单培训后,以医生的名义和患者联系,很多方面的指导意见根本不符合医学原则,这些工作人员的身份就是“网络医托”。

假冒慈善机构人员名义拉患者

“干这一行,讲究的是说话技巧。”于飞说,每一个环节都有对应的“话术”。

新京报记者发现,所谓的话术一般先以慈善机构的名义博取患者信任,许诺相关的补贴基金,再以“医生”身份告诉患者病情不乐观要及时就医,最终引出他们所推荐的指定医院。

“你就说是四川省脑病救助基金的工作人员,在做一个全国性脑病患者的普查。”于飞说,这方便其他同事后期假冒医生身份给患者打电话。

为何使用“四川省脑病救助基金”的名义?于飞解释说,四川省脑病救助基金会是公司和四川慈善总会成立的一个基金项目,公司为西南脑科医院找来患者后,会用救助金的形式吸引患者就诊,“其实就是用了慈善机构的外衣。”

据此前报道,四川省慈善总会贫困脑病援助专项基金于2016年1月正式成立,定点医院为成都西南脑科医院。此后,四川省慈善总会联合成都西南脑科医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四川省慈善总会·脑病援助专项基金全省行”活动。

关键词:医托住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