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项目调研:从“有其居”到“优其居”满足不同层次需求(2)

2017-08-12 06:56:0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退休在家的吕永权同样对新住所极为满意。“你看这窗纱,是金刚砂的。拿菜刀都砍不坏!”直爽的李大爷,操着一口京腔儿,走上前去敲了一番。“每天坐在家里往外一看,满眼是绿,绿树绿草,心里那叫敞亮,简直就是住上了花园洋房啊!”

其实,通瑞嘉苑并不是李大爷口中的“花园洋房”高端住宅区,而是通州区体量最大的保障房小区。4661户住房,全部为定向安置房、限价房、公租房等政策性住房。但在外人看来,这些拔地而起外观讲究的高楼与街道对面的普通商品房并无二致。

作为社会保障政策登台亮相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正一步一个扎实的脚印向普惠化、精细化、优质化迈进。近日,北京市住建委对外发布数据,截至6月底,本市保障房新开工37524套,已完成年度5万套建设筹集任务的75%;竣工65676套,提前完成年度6万套任务目标;今年1月份至5月份,全市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260.1亿元,同比增长19.5%,在全市房地产投资步伐明显减速的形势下,保障房建设可谓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更可喜的是,以通瑞嘉苑为代表的许多保障性住房项目正在力争克服政策房既有的质量差、工期长、交付慢等通病,以商品房甚至高于商品房的标准要求自己,实现从“贫者有其居”到“贫者优其居”的转变,给予业主有尊严的、体面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保障性住房项目凝聚着省吃俭用终获“首套房”的喜悦,浓缩着老有所居的期待

通瑞嘉苑只是众多保障性住房工程的一个缩影。对于日益庞大的城市和人口而言,保障性住房解决的绝不仅仅是“住”的问题,还有与之相伴的出行、养老、消费等配套问题。面对的也绝不是能够“一刀切”的客群,而是有着层次性、个性化住房需求的人群,这要求政府、企业必须拿出针对性、全局性的解决方案来。

物业服务是小区的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人们能够最直观也最经常地感知到惠民的温度。细节之处,方显真诚。在交付现场,给予业主周到服务和耐心答疑,单日最高交付量达380套,收到业主锦旗20余面;小区落成之初,由于区域内各项商业配套设施还不健全,物业公司及时引进菜篮子工程便民菜站,改善了小区近两万名业主买菜难的问题;为纾解业主收发快递的不便,物业公司还在小区门外设置了快递“蜂巢”,凭手机二维码即可实现自助收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