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北京市保障性住房项目调研:从“有其居”到“优其居”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2017-08-12 06:56:0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上图 北京市通瑞嘉苑小区是通州区体量最大的保障房小区。4661户住房全部为定向安置房、限价房、公租房等政策性住房。

  右图 北京市门头沟区保障房梧桐苑小区不断创新养老服务,图为“诚和敬”养老驿站一角。经济日报记者齐 慧摄

近日,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其中,讨论的内容之一就是北京住房问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居者有其屋,是中国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永恒期待。时至今日,买房仍然是很多人谈婚论嫁、落户求职、养老安居的一道坎。特别是在一线特大城市的巨大虹吸效应下,住房供需矛盾更为突出,越来越多的夹心阶层迎来了置业尴尬。

于是,各种保障性、政策性住房项目建设便显得尤为迫切,它们不仅承担着“民生红包”“托底工程”的重担,还更加强调向“民心工程”“优质工程”的转变。千万民众的安居梦,需要更加细致的呵护,更加踏实的托举。

从“有其居”到“优其居”

作为社会保障政策亮相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正向普惠化、精细化、优质化迈进

刚刚下过一场大雨的通州,一扫半月来的闷热气息,显得格外从容安适。通瑞嘉苑小区道路两旁栽满了各式各样的树木,在雨水的滋润下更加青翠欲滴。

“小陈,我家现在手机信号总是不好,不知啥原因?”住在一楼的宋大姐碰到小区物业陈经理连忙说。

中国铁建通瑞嘉苑小区物业公司项目经理陈志强马上回应:“咱们小区布线已经做完,已催促他们尽快入网,您别急啊!”

“好嘞,你们办事我放心。”宋大姐对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

“我们从前那个小屋子总也见不到阳光,环境脏乱差,连物业都没有,停水停电都不知道找谁解决。”今年64岁的宋贵英对记者说。

去年12月初,宋大姐一家终于告别了狭窄筒子楼的生活,迁入窗明几净的新家,过了个其乐融融的好年。“现在好了,客厅和卧室都有两扇大窗,每天一早阳光就能照进来。”宋大姐热情地带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家,眉眼间都是掩不住的喜悦和兴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