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著名的革命圣地,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三大战役战略部署在此运筹。是什么原因令毛泽东最终选择西柏坡作为解放全中国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其实和一部歌剧《白毛女》有关,下面,让我们去了解其中缘由。
1943年6月10日,延安毛泽东窑洞里的灯光亮了整整一宿。这一夜发生在毛泽东窑洞里的故事生动有趣,或许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毛泽东在和自己的女儿李纳一块儿演戏。
李纳扮演喜儿,毛泽东自己一会儿演杨白劳,一会儿演黄世仁,两人一边演戏一边研究戏的内容。直到深夜,毛泽东仍意犹未尽,又找来其他领导讨论剧情。
毛泽东和李纳
原来那天晚上早些时候,由鲁艺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这是一部描写一名农村女子同恶霸地主和封建势力进行抗争的故事。毛泽东同其他观众一样,一会儿热烈鼓掌,一会儿又泪流满面。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走上台去同剧组人员见面并一一握手,轮到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时,毛泽东皱了一下眉,终于没有同这名演员握手,他仍然沉浸在刚才的剧情中。这个场景多少年来一直传为佳话,成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领袖爱憎分明、阶级立场鲜明的有力佐证。
歌剧《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边区广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白毛仙姑”的故乡就在河北省平山县。
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他们生活战斗10多个年头的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
毛泽东把刘少奇他们指向白毛女的故乡,当然并不是仅仅因为《白毛女》这部戏,虽然在此之前毛泽东并未到过平山,连晋察冀边区都没有去过,但是他很早就在关注平山了。
毛泽东有一个习惯,就是对所有能看到的报纸都一字不落地细读一遍。在延安的时候,能看到的报纸比在井冈山时多了,还有了共产党自己的报纸,他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来看报,毛泽东关注平山就是从读报开始的。
山西的《朝阳日报》曾报道过平山县红军游击队的消息。早在大革命时期,平山县就有了共产党员,上世纪30年代又发展了一批党员,并且组建了平山县各级党组织。平山县的革命斗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得轰轰烈烈,影响很大,平山县的红军游击队活动频繁,曾有力地策应了红军北上抗日及东渡黄河,平山县也因此一度被称作是“北方兴国”。
早在1938年9月,毛泽东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报告时,正好遇到了一个平山人——原平山县委书记曹慕尧。那天作完报告后,毛泽东见他在值班就同他攀谈起来,当得知他是平山人时,毛泽东“哦”了一声,显得很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