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留守儿童”压力下的毕节之变(4)

2016-06-17 03:40:02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一周只返家两天的学生,让政府仍不放心。

毕节市教育部门要求各县、乡的中小学,组织教师,针对在校期间的留守儿童定期进行家访。在居仁中学,130多名老师中,有89名老师参与家访。

教师王蕾负责8名学生的家访,涉及糯克村、家猫村等4个村子。

王蕾没车,她多数情况下是走路去,最近的糯克村也要1个小时。

牺牲周末时间、走山路,王蕾都不在乎,唯一让她心疼的是5岁的女儿小雅。

幼儿园周末放假,爱人在毕节市区做生意,爷爷奶奶住在更远的乡下。

于是,周末,从居仁中学的教师宿舍出发,就有一个带着孩子家访的老师王蕾。

天晴时,女儿还能跟着她走。一大一小爬着梯田小路,王蕾宽慰自己,“只当是郊游了。”可遇上下雨,小雅就要王蕾背,累到不怕,有几次把女儿淋到发烧。

王蕾刚开始家访时,丈夫杨杰叨唠她,“作为老师,把你的课教好不就完了。”直到女儿被折腾得生病,杨杰在电话里和王蕾爆发,“到底你的学生重要,还是闺女重要!”

眼瞅着周末有雨,王蕾又要带着女儿去家访,杨杰骑着摩托车赶到学校。“我倒要看看学生咋个甩不脱。”

这回去家访的,成了王蕾一家三口。

学生小康(化名)的奶奶就见过王蕾一家子好几回。杨杰也对小康家印象深刻,“爷爷是脑血栓,一句完整话也说不出,全靠得关节炎的奶奶下地干活,娃娃杵在屋里的角角里,老师不问,一句话也不说。”

后来他从妻子那里知道,小康的父亲早亡,母亲在服刑。骑着摩托载着妻儿回家路上,杨杰再没抱怨啥,“你以后忙不过来,把我喊回来,我带你去。”

用产业吸引家长返乡

今年春节前,梁曙坐在办公室,给在外务工的村民们编发了一条短信。

短信编写了一个多小时,“你们在外打拼……远离家乡,给孩子留下一个伤心的名字——留守儿童……家中年迈的双亲也需要你们照顾,他们望眼欲穿,盼的就是晚年能享受到天伦之乐……”

梁曙觉得光打感情牌也不灵,短信后面补上了吸引他们回来的关键——解决就业、赚钱养家的路子。

此前,通过调研,他发现茨竹村最适合种的是皂角和辣椒,“沟壑纵横的土壤,排水性好,比较适合辣椒;皂角喜温喜湿,对土地的要求不高。”

梁曙算了一笔账,“单拿辣椒一种作物看,一亩一年能产出4000-6000斤,现在市场上收购价格是一元一斤,一亩地一年就能最少毛利润4000元。一个村民愿意种10亩,一年就是4万,这和在外面打工赚的钱差不多,关键是把人留住了,从源头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今年4月底,在茨竹村的山沟沟里,占地3100平方米的8间猪舍已经建好。这是梁曙吸引社会资金建起来的母猪养殖基地。

未来,他计划养300头母猪,40%作为集体经济,60%无偿给村民养殖。“边上树林子下的100多亩地,搞林下养鸡。”

而在2000多亩的辣椒育苗基地、6000亩的皂角种植基地,已经有返乡回家的村民开始打药除草,皂角树树苗已经长出一尺多高。

杨祖荣、曹永萍夫妇也种植了皂角和辣椒,加起来一共5亩。

由于还没有到收成的季节,杨祖荣没法判断具体能收入多少钱,“但这点地肯定比我们在外面打工赚得少,我希望能让我在种植基地学点其他的手艺。”

杨祖荣说,如果实在不能满足家里的生活,他可能还会选择去打工,但这次,肯定会留妻子在家,“一来可以靠种辣椒皂角维持生活,二来,不让娃娃再留守。”

毕节市留守办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已经劝导45000余名留守儿童父母返家照料孩子53000余名,其中,22000余名返乡父母在本地就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