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女童因感染艾滋两度失学 校长为她单独开课(图)(4)

2016-05-17 02:16:56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5月12日,莎莎用自己专用的水杯喝水。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这段时间,更像是莎莎的爷爷、教育部门、学生家长三方的一场拉锯战。

宁乡县教育局宣传教育科科长陈凯安在宁乡教育系统三十多年,莎莎是他接触的第一起艾滋学童案例。

得知情况后,教育部门普及艾滋病常识;派专员到高山村对莎莎进行心理辅导;还做了赤塅完小部分家长的工作,“但效果还是不理想。”

其他家长也在到处“活动”——他们不但找到学校,还找到了高山村村支书谢知生。

谢知生回忆,去年夏天,至少有5个家长找到他,“你得赶紧帮忙做做工作,千万不要让她回学校。”

彭潘桃回忆,那段时间,只要学校这边态度有松动,家长就会给学校施压。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保了一方,势必牺牲另一方。就像医生问保大人还是保小孩,最理想的情况,是两个都保,但可能只能保一个。为了社会稳定,我们只能保大部分学生。”陈凯安对剥洋葱说,这不只是教育问题,“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还没跟上,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没人和莎莎玩,她度过了一个孤独的暑假。

很多时候,她坐在院子里发呆;她怀念校园,因为有人可以一起玩。

现在,“别人都怕我”;“我只有一个人。”她说。

院子里奶奶养的鸡、鸭、姐姐送的玩具熊、甚至院子前面的一片竹林都成了她的朋友。每天下午,她能从排队回家、长得几乎一摸一样的一群鸭子中,找到自己家的那7只。

莎莎怀念9岁时的生日——姐姐的朋友给她买了一个大蛋糕,她的朋友彬彬和依依站在旁边,拉着她的手,给她唱生日快乐歌。

“这是我能想到最开心的一件事情。”莎莎对剥洋葱说。

 “无法调和的矛盾”

2015年8月底,新学期即将开学前,吴应秋想到当年在县城卖手工鞋时,看到过一家民办小学。那所学校距离村子足有七十多公里,他决定把莎莎转学到这里。

莎莎发现,这所校园比村子里的校园大多了,有好几栋教学楼。

在这里,她遇见了目前为止最喜欢的张老师——张老师教英语,总是柔声细语,夸她棒;同宿舍的7个孩子,也都成了她的朋友,一起在楼道里跳皮筋、跳格子。

好景不长。两个月后的一个周末,吴应秋接莎莎回家,被同村一个来接孩子的村民看到。

当天,这位村民在班级家长群里写道:“四年级的莎莎,以前在我们村里读小学,后来得了艾滋病,居然到县里读书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