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女童因感染艾滋两度失学 校长为她单独开课(图)(3)

2016-05-17 02:16:56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5月13日,莎莎每天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喂鸡。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第二天一大早,还没上课,十几个家长到校长办公室抗议。

“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和她混在一起上学。”家长杨波情绪有点激动。

校长和班主任拿出艾滋病宣传手册,向家长们解释,艾滋病的传染方式只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不可能通过蚊虫叮咬和日常交流等方式传播。

班主任是个中年妇女,同情莎莎的状况,近乎哀求地跟家长说:“让她在这读书吧,没有问题的。”

在得到学校“协调这件事”的承诺后,家长们忿忿地回去了。

但几个家长陆续把孩子转到其他村小学,几天下来,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转走;还有一些学生,干脆在家里待着,不来学校了;其他班级,也陆续有学生转走。

“当时班上只剩下五六个同学。”莎莎的同学玲玲说。

一周后的一天早上,赤塅完小校长办公室。宁乡县教育局工作人员、主管赤塅完全小学的流沙河镇中心学校联点人、赤塅完全小学的校长、莎莎的班主任,还有来自各个年级的五六十位家长,吴应秋和莎莎,一起开了一个家长会。

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跟家长们解释两点:第一,艾滋病日常不传染;第二,莎莎有上学的权利。

当时参加了会议的流沙河镇中心学校联点人彭潘桃回忆,他们左右为难。“一边要家长满意,一边又要保证莎莎不辍学。”

谈了一两个小时,未果。

杨波承认,当时他的态度很坚决。他觉得莎莎是孤儿,很可怜,但他对剥洋葱说,“在别人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中间,我只能选自己的孩子。即使知道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去冒险。”

迟迟谈不拢,有些家长情绪激动,指着莎莎吼:“你不能在这里读书!”

听完这句话,莎莎泪水落下来,拉着爷爷的手要回家。

学校也很委婉地跟吴应秋说,先回家吧。

拉锯战

吴应秋不甘心。他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做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没了;一个又得了艾滋病,死了。两个孙女是他全部的希望。

2004年,国家针对艾滋病人出台“四免一关怀”政策,后来又陆续出台关于艾滋病遗孤救助的政策。

从莎莎爸爸去世开始,俩姐妹每月分别可以从民政部门拿到两项合计近900元的补助,莎莎看病的钱也可以报销。

吴应秋不担心两姐妹的生活问题。但莎莎读书的问题,是心头病。

找学校没用,吴应秋到镇政府去,在门口看到县长热线电话。试着拨过去,对方建议,应该找县教育局解决。

第二天早上七点,吴应秋骑着摩托车到了镇上,坐上中巴车,到县城,找教育局。

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赶紧回去,我们一定帮忙协调。

但等了近一个月,没有消息。吴应秋又打了两次县长热线,对方的说法都和第一次一样——找教育局。

第二次,吴应秋又跑了一趟县城,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解释,已经让学校帮忙协调,让他再等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