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最“宅”用户一年点1292次外卖 有人称因做饭成本高(3)

2017-02-12 05:10:48    现代快报  参与评论()人

刘师傅表示,有时候餐送多了,他和客户都互相认识了。刘师傅说,他印象最深的一次送餐是去一个小学, “是一个老师点的外卖,那天还下着雨,路不是很好走。我送到的时候那位老师就站在校门口,老远看到我就打招呼。我把外卖递给她的时候,她还特意关照我说‘雨天路滑,师傅你骑慢点注意安全’,我一直记着这事儿。那时候心里真的是暖了起来。对我们送餐员来说,做好本职工作后,能得到顾客一声谢谢、一声辛苦了,我们打心里高兴。”

平台目标

让用户获得想要的各种商品

外卖行业将从加盟低门槛转向高端化、精细化

去年,外卖行业可谓火爆。某互联网外卖平台的点评数据研究院在年内发布的《2016中国外卖O2O行业洞察报告》指出,2016年该平台外卖订单增长势头迅猛,日订单量从500万单到600万单、600万单到700万单都只用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该报告还表明,使用该外卖平台的用户中,20到35岁用户占65%,一线及二线城市用户高达65%,这足以表明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与外卖有着密切的联系。

来自另一家互联网外卖平台的数据分析报告则称, 2016年中国人点了33亿单外卖,外卖送餐员的送餐距离“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跑了8万圈”。而与其签约的一线品牌餐厅等餐饮机构的交易额也增加了30%以上。由此可见,外卖行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的比重正越来越大。

据一位互联网外卖平台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全国两大外卖平台共有约2亿用户,其中80后和90后为主要用户群体,90后用户数量最多。而在南京,仅一家平台的外卖,旗下就分配了3000多位外卖送餐员,并按照地区面积划分了约80个送餐中心,而该外卖在2016年日均订单量达到了约13万单。在这13万的订单里,每天约有30%送往南京市各大居民区。

该业内人士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2017年整个外卖行业都将往“精细化运营”的趋势发展。由于外卖行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些卫生与食品质量并不达标的餐饮机构也混杂在内,从而滋生了用户对外卖平台餐饮的不信任感。

而今后随着外卖行业的发展,外卖平台将一改原有的“广撒网、多捞鱼”、只要餐饮机构证件齐全就可以加盟的形式,而是转向高端化、精细化。

除此之外,相关业内人士还告诉记者,今后外卖行业一大趋势将是从餐饮类转向多品类。“现阶段的外卖虽然仅仅是运送食品,但从今年开始,各大外卖平台都将陆续更新,并与大品牌超市展开合作,让用户可以通过外卖平台足不出户采购,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种商品。”

专家观点

别过度依赖外卖,抽时间回归家庭

夫妻双方一起下厨,是增加家庭认同非常重要的因素

外卖行业越发火爆,并逐渐有了要在家庭餐饮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趋势。对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院的邱建新教授认为,“外卖行业的火爆、甚至替代家庭做饭可以说是未来一种大的趋势。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社会分工体系逐渐精细化,这就使得原有的家庭做饭被餐饮业所外包,形成了外卖行业。”

邱教授分析认为,外卖行业的火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成因:第一是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让很多人无暇从事做饭等家庭生活劳务,从而给了外卖行业进驻家庭饮食的空间;第二则和年龄有关,现在点外卖最多的人群基本都是80后、90后甚至95后,越是年轻人对外卖的依赖度越高。这是因为在此前独生子女的背景下,很多家庭针对子女的培养只是一门心思要求学习好,致使子女在做家务和生活能力的训练方面有所欠缺,导致他们过度依赖外卖;第三是由于外卖行业在面对市场化横向竞争后,因同行之间相互竞价导致外卖餐饮价格低廉,符合年轻人的需求,从而获得大规模发展的机会。

但邱教授同时指出,现阶段外卖行业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当其冲的就是外卖的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该如何保证。去年9月,多家媒体曝光了某些互联网外卖平台上出现“冒牌连锁店”“套牌经营店”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使得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督成了外卖行业的一大问题。

除此之外,很多外卖食品的荤素搭配不当,很难保证一份食品的内在营养,如长期食用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和行业自身共同面对。而去建立一个相对规范、健康的标准,才能使广大消费者放心购买外卖食品。

邱教授还温馨提示,虽然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是客观事实,但有时候最好也能够抽出时间,适当回归家庭,不要过度依赖外卖。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夫妻双方一起下厨,欣赏彼此厨艺,是增进双方感情、增加家庭认同非常重要的因素。邱教授幽默表示:“有道是要留住他的人首先留住他的胃。”

此外,邱教授还认为,自己做菜不仅安全也是一种放松方式,“亲手做的饭菜吃起来最放心。更何况在闲暇时自己买菜、下厨并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也是一种放松。”

对我们送餐员来说,做好本职工作后,能得到顾客一声谢谢、一声辛苦了,我们打心里高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