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儿科医生谈工作困境:家长耍酒疯 教唆孩子打医生(1)

2016-05-09 17:13:39  法制晚报    参与评论()人

郑胡镛医生忙得没时间去洗手间洗手,只能用免洗手消毒液

查房的时候,一位康复期的孩子高兴地抱住郑医生

尽管很多话每天得说上数百遍,郑医生对每个患儿还是耐心地再次重复

原标题:一上午说几百次“按时刷牙”

法制晚报讯(记者丁雪实习生范浅蝉)晚上十点,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医生郑胡镛整理完病人的资料走出了办公室。白天空气中的炽热在慢慢冷却,夜色渐浓,眼前红色急救中心的牌子和办公室里零星的灯光把漆黑的夜映衬出一点光亮,一天结束了。

查病房、交接班、出门诊、辅导学生论文、整理病人资料,从早晨七点半到晚十点,郑胡镛很忙,怕出门诊时上厕所,她甚至连水都不敢喝。在北京儿研所同样做儿科医生的崔菲菲对郑胡镛的这种“忙”感同身受,甚至得了咽喉炎时,她还要用纸笔和家属交流。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安抚家长的焦虑,甚至应付来自他们的怀疑、耍酒疯和威胁。

这是郑胡镛和崔菲菲的一天,也是我国二十余万儿科医生缺口的大背景下,每一个儿科医生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随着全面二孩时代的来临,缺口问题将更加凸显。与此相对应的是,郑胡镛告诉《法制晚报》记者,培养一个儿科主治医师至少要12年。

针对这些问题,此前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马晓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将积极推动开设本科儿科学专业,扩大研究生儿科医师培养规模,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

在这些没解决之前,郑胡镛和崔菲菲们还将在高压且强负荷的工作中自我调节和适应。

时间空间均有限“基本都是跑着来”

在弥漫着消毒水、食堂饭菜味和潮湿汗味的空气里,穿过不足两米宽的走廊里拥挤的人群,早晨七点半,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房,医生郑胡镛的一天开始了。

瓷砖铺成的长长走廊,再柔软的脚步踩上去,都会听到厚重的回声,脚步回声与小孩此起彼伏的哭闹声、家长的劝慰声和急促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声音堆堆叠叠,来回在走廊里滚动。穿着白色大褂、挂着听诊器、胸口别着蓝色钢笔的郑医生和一群医生一起,挨个病床查看孩子最新的情况。

进入病房的时候,很多大孩子呆呆地看着天花板,一言不发。这里的孩子都有双透彻的眼睛,那是双病痛之后被眼泪洗干净的眼睛,他们得的是白血病。

几个医生一边走一边围着病床交流孩子的病情和治疗的计划。医生的声音混杂在随时爆发的孩子的哭声里,难以分辨。对于在病床上呆呆坐着的小瑶,郑医生摸着她的头,笑着说,“我的瑶瑶今天乖不乖啊?”

“小孩子的情绪总会异常的敏感,看病的时候也要特别照顾到小孩子的情绪。”郑医生介绍。

查病房结束后,夜班和白班的医生交接。不足十五平米的房间里,十几个医生在这里,中间的两个桌子为了节省空间并排挨着放到了一起。

医生们说,为了多放几张病床,其他的空间都尽可能缩减,现在有的都是一张病床放两个孩子,甚至在拥挤的走廊里也会放上一张小床。

交班结束后,郑胡镛笑着对法晚记者说,“我得先去下卫生间,一会儿出门诊就没时间了。”她一路小跑着出去了。“我们的儿科医生,基本做什么都是跑着来,他们太忙了。”一位医院的工作人员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