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深度阅读页面 > 正文

英国的一句话,怎么就让印巴国家“打”了70年?

2017-08-15 08:26:16  瞭望智库    参与评论()人

在印巴分治的问题上,英国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问题在于,并非所有后殖民时代的民族,都一定会接受这种安排。以印度最喜欢对比的对象——中国来说,将之依所谓自决原则,分解为几块的外部观点一直不绝于耳。此类分解方案中最为知名的,是19世纪后期由日本军国主义者提出,后来还曾被台独“教父”李登辉重装上市的“中国七块论”。虽然二者提出的“七块论”在划分标准上不尽相同,但不愿意看到强大统一中国出现的心情是一样的。

中国之所以在近代没有如印度那样被肢解,并非一人之功。数千年来根植于中华文明中的“大一统”观念,以及视所有国民为一家人的“家国天下”观念,使得古老的中央之国,能够涌现出一代又一代为之而奋斗的中国人。这其中不仅包括上世纪中叶那些为祖国完整统一而奉献力量乃至生命的中国人,也包括更早之时,为将新疆、西藏等地保留于中国版图而努力过的先辈。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即使西方瓜分世界的高潮期及日本的强势入侵之时,中国整体上也没有如印度那样接受被殖民的命运。

反观一直以“非暴力不合作形象”示人的印度人民,在不得不接受分治决定后,他们终于还是要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必须通过“暴力”的手段,将自己并不完整的边境界,推进到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安全程度。这数十年来,印巴、印中之间的战争和冲突,包括牵扯的人力、物力,本质都是为此所付出代价。可以预见的是,在印度看到崛起希望的今天,仍然要为此承受高昂的成本(并且没有可能推进到完美的程度)。

至于说,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地区,到底是遵循独立自决而各自独立,还是在统一国家的架构下,实现共存更为有利,本身也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最起码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没有如一些国家所希望的分裂的中国,有能力平衡自己的内部问题,并形成合力共谋发展。这其中一个容易为民族自决者所忽视的问题是,在现实世界中你很难让一个单一民族、文化的存在边界,与地理上的“天然疆界”完全贴合。

突出民族差异、强调民族自决原则本身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灵药。就像现在的印度,即使与巴基斯坦解决了边境纠纷,也不意味着能够将自己的地缘安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今天的印度,正迎来其独立之后最为强势的领导人“莫迪”。作为一个试图引领印度驶入快车道的政治家,莫迪无疑要比他的前任们更加成功,也更生逢其时。在前进的道路上,如何让全体国民达成形成统一“印度人”认知,并愿意为这个大目标而淡化彼此间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

4,当今的印度

从技术上看,以印度教为核心,整合种族、民族认知上存在差异的“印度人”认知,似乎是最优的方案。如果深究莫迪的背景,也能够发现将他推上印度政治舞台中心的“国民志愿服务团”,带有浓厚的印度教及军事色彩。甚至有观点将这个英文简称为RSS的团体,比作印度色彩的新“纳粹”组织。

军事色彩意味着集权、自律与效率,对于内部意识形态分裂严重,并急需整合的印度来说,一个带这种色彩的领导人上位,客观上也是历史的需要(莫迪甚至因此而放弃婚姻)。然而,有意无意强化宗教意识在国家认知上的作用是一柄双刃剑。要知道,即使“受益”于印巴分治,印度教信仰和印度教徒在印度已经拥有了绝对优势,伊斯兰教信仰者在印度的比例也仍然有15%,总数达到1.8亿的穆斯林人口。这个数字拉出来单独建国,甚至能在世界各国人口排名中排到第8。同时也意味着,即使印度教徒在人口上占据了绝对优势,穆斯林群体对印度社会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唯一能够让印度教民族主义者感到安心的是,在经历过印巴分治的洗礼之后,印度穆斯林目前已经没有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那样大面积,而又有独立性质的聚落板块了。

南亚宗教分布示意图

关键词:印巴边境争端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