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古代中秋皇宫吃宫饼民间吃月团

2017-09-19 16:17:09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汉代人对拜月活动非常重视,通常提前七天开始准备。一家老小要聚齐,斋戒沐浴,打扫房屋,这段时间有严格的禁忌,如果有的人家在办丧事,或者刚生了小孩,则视为不洁,禁止人们到这些人家里去。这些活动要求全家必须参加,这就带来了团圆的含义,而且祭神和祭祖之后,人们会分享美食。

“除了民间的仪式活动,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源头是关于月神的传说。”彭恒礼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周易》中有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淮南子》中说月精实为蟾蜍,是后羿妻子嫦娥变的,而且月亮中有桂树。汉刘向《五经通义》中还提到月亮中有玉兔。嫦娥、蟾蜍、桂树、玉兔就成为代表月亮的文化符号和中秋节的重要象征。”

中秋节从北宋正式开始

中秋节的起源很多,但是,官方正式确定中秋为节日,是在北宋太宗年间。

彭恒礼介绍,当时,宋太宗赵炅在东京(今开封)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的正中,有万民同庆,举国同喜之意。

中秋节成为正式的节日,跟北宋政府在东京举行的科举考试也有关。北宋政府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恰好也是在八月举行。于是,佳节和桂冠结合在一起,就把应试高中者称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就进行隆重庆贺。《宋史·太宗纪》中说:“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从此,中秋节开始作为正式的节日,最先在东京盛行,接着风靡全国。

当时,过中秋节时北宋皇宫里吃的是宫饼,民间吃的是小饼、月团,这些饼类又被称为“荷叶”、“金花”、“芙蓉”等,是现代月饼的前身。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

04

古人怎么过中秋

至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古人过中秋节比现在隆重多了。

宋代

宋代,中秋节是个很隆重的节日。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即使是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菜,欢度中秋。《舌尖上的中国2》的美食顾问、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介绍,《东京梦华录》对开封的中秋节作了详尽描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月亮刚刚爬上树梢,开封大街小巷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达官贵人聚集在与皇宫遥遥相对的楼上,刚刚开坛的美酒飘来醉人的香气,举头望月,诗意荡漾。月光照着开封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妇女们拜过月亮之后,拿着小刀郑重地切月饼……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