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面对电话骚扰,我们束手无策了吗

2017-09-18 08:31:3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陈嘉

手机响铃两三声,对方即刻挂断;夜里经常出现陌生号码打入;营销人员口若悬河的“推销攻势”……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并不陌生,甚至早已司空见惯。电话骚扰就在不经意间搅扰着我们的生活。即便有手机拦截软件或者诈骗识别来严加防范,面对电话骚扰,却依然只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2016年中国骚扰电话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从2015年8月到2016年7月,我国平均每天产生9000万个骚扰电话。这意味着在过去的一年中,每天至少有9000万个手机用户被恶意骚扰,同样也意味着有数量更加庞大的用户个人信息遭到泄露。

电话骚扰的核心问题直指个人信息安全,这关乎每个人的隐私,涉及到人身财产等方方面面。不仅如此,包括此前的徐玉玉事件,让人们看到电话骚扰恐怖的一面,这无疑也为个人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得益于大数据的广泛运用,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被重新定义,衣食住行间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交互与传输,海量信息成为游离于网络空间里的“数据因子”,人们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便利,却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信息泄露的风险。而导致信息泄露,除了技术问题以外,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法分子利欲熏心,使“漫天飞舞”的信息成了他们眼里“钱”景可观的“蓝海”。

观察信息泄露的利益链条就会发现,供给方与需求方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利益互补。加之操作门槛和获利成本低,不费吹灰之力便完成了信息买卖的交易。

如果是买卖双方的不当逐利导致了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那么,监管无效则加剧了情况的恶化。一旦信息落入不法分子之手,信息泄露最终则会演变成面目狰狞的诈骗行为。

由此可见,不论是电话骚扰还是电信诈骗,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切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技术都有可能剑走偏锋。因为在缺乏统一监管和行业自律的背景下,大数据的运用就如同进入了蛮荒之地,其结果就只能是个人信息“乱跑路”。

不给电话骚扰提供可乘之机,不让电信诈骗有利可图,就需要为个人信息安全构筑起防护网。目前来看,这不仅需要技术手段的进步,也需要行业自律上的自我约束。而要斩断信息买卖的灰色利益链,还得从信息泄露的源头和买方入手,职能部门通过技术、行政或者经济手段,来实现不留死角的监管,并辅之一整套行业治理标准和法律法规等惩戒措施,让信息安全走向法制化和长效治理的道路。唯有此,个人信息安全才能真正由呼吁变为现实。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