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中外诗人掀“头脑风暴”

2017-09-15 07:37:5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成都与诗的渊源——“

成都是一个对文学充满敬意的城市”

美国诗人徐贞敏对成都的了解堪称地道的“成都通”。她在发言中首先感谢成都,“老实说,如果不是成都的缘故,我可能不会成为一个诗人,或者说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双语诗人。”徐贞敏说,自己曾经想到“总有一天我会将我的诗付梓出版,但要不是因为2001年的成都之行,那一天可能会迟到半辈子。”当时在攻读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的徐贞敏,在从事中文现代诗研究时,她的导师莉迪亚·刘建议她到成都见一见诗人翟永明,从此她认识了更多的成都诗人,了解更多的成都诗歌,并且在翟永明的鼓励下,开始了中文诗的创作。

在徐贞敏看来,“成都作为诗歌天堂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有着囊括了大量作家、学者、音乐家和学生的社区,而这些社区成员们都互相交流作品和思想。趣味横生的交谈在成都已经司空见惯,在这里,想法和玩笑能不翼而飞,彼此碰撞,须臾之间就成了装饰艺术、妙笔丹青。成都之所以作为诗歌之城,不在于它的高楼大厦,而是因为它富饶的诗与艺术的传统,是因为在这里,每一天都被赋予意义(通过与朋友共度时光、分享创作、谈笑风生),是因为作家、音乐家以及读者社区之间的包容,是因为这座城的活力,耗时甚长的火锅晚餐与午夜烧烤,以及这里用节日、读书会、沙龙、艺术展与社区活动等形式对诗歌与艺术的支持。”

来自新疆的诗人沈苇则用诗一样的语言谈到他认识的“故城”——楼兰、尼雅、丹丹乌里克、交河、高昌、阿里麻力、天山深处的乌孙城、帕米尔高原的羯盘陀……“在生活之城,在热闹与便捷、严峻与不堪并存的现实中,我对西域消失的部分更感兴趣,它能点燃我的历史想象。或许我已患上严重的单相思:如此迷恋世界消失的部分……为了生活和诗,更为了诗里的“元素”和“大气层”,我愿意认识更多死去的城。每一座故城、每一个遗址,都如此慷慨,在为我们提供新的视点和起点。”

在朗诵会现场,由吉狄马加先生主持了来自以色列的诗人阿米尔·欧尔的诗集中文版《时间博物馆》的首发式,并向在座的诗人们介绍了阿米尔的诗学特征,认为他的诗通过翻译,将会被更多的中国读者所喜爱。阿米尔上台发言说,对自己的书能在成都国际诗歌周上首发,“感到非常荣幸。成都是一个对文学充满敬意的城市。”自己的诗作被翻译成中文,也让他感到很激动,“中文是古老的伟大语言。”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摄影报道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