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中外诗人掀“头脑风暴”

2017-09-15 07:37:5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9月14日,参加“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中外诗人们,迎来了行程满满的一天。上午,诗人们在新华宾馆以“天府诗韵·现实和想象中的城市与诗”为题,对城市、诗歌、技术等重要概念进行了观点交流,灵感火花不断。下午,诗人们又乘车前往杜甫草堂,参加了一场中外诗人同台读诗活动。

城市与诗的关系——

快速阅读当代诗歌“就像在一个繁华的十字路口”

诗歌与人生存的自然和科技环境又密不可分,诗人又是如何看待诗与城市、技术之间关系?

9月14日上午,“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活动的近百名中外诗人们相聚一堂,在梁平、叶延滨、高兴、树才四位诗人的主持下,就“天府诗韵·现实和想象中的城市与诗”的论题,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荷兰诗人杨贝柯,罗马尼亚诗人迪努·弗勒门德,美国诗人徐贞敏,中国诗人叶延滨、高兴、沈苇等人先后做了交流发言。诗人们从各自创作和人生体验的角度,对诗歌、城市,以及诗歌与城市关系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而精微的洞察。

城市作为人类的重要存在场合,被诗人深入思考。荷兰诗人杨贝柯对诗歌与城市的关系,有很特别的观察:“作为一个物理空间、一个共同体、一种居住场所、一个有机体或一系列的动作,城市对当代艺术形式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活动中心或一件艺术品,更多的是作为展示现代艺术形式的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和城市有许多相似之处。诗歌是一座语言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异质体,既可以部分起作用,又可以整体起作用。正如城市包含了使其充满活力的排水、电力和交通系统一样,诗歌包含了隐喻、象征、音韵这些元素。你快速阅读许多日新月异的当代诗歌,就像在一个繁华的十字路口,一辆公共汽车瞬间阻挡了你的视线,汽车离开后,视线变得开阔,十字路口却挤满了过马路的人们。”

技术与诗意的关系,也一直是诗人关心的焦点话题。罗马尼亚诗人迪努·弗勒门德说,“我不知道,在未来,技术是否会创造出比诗歌这种简单的多功能逻辑,更为细腻的东西。虚拟现实是否会日益侵入真实生活,并不令我忧虑。“未来的李白”在同一首四行诗中,是否会用“低头思电脑”来替代“低头思故乡”……情感的衰退将起作用,为什么不会呢?然而,另一项灵魂工程就必须开始运转,小心翼翼地,特别特别小心翼翼地……”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