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心画心声 惟知者能解

2017-09-05 05:16:49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钱大昕论校勘,说道:“订讹规过,非以訾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但议论须平允,词气须谦和。”朱良志老师辑注的《石涛诗文集》庶几近之。

3

一部诗文集,要为人物研究提供可资采用的史料,止于辑录和校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隐晦的词句做必要的解释。然而,前贤往矣,通过只言片语去揣度他们的心思,甚至进而还原写这句诗或说那句话的语境,又谈何容易!正所谓“诗无达诂”。《诗经》中的《伐檀》,方玉润说:“二千余年纷纷无定解。”元好问喜好玉溪诗,亦苦于索解,遂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博洽如陈寅恪,研读钱柳遗篇也不免感叹:“岂意匪独牧翁之高文雅什,多不得其解,即河东君之清词丽句,亦有瞠目结舌,不知所云者。”

陈寅恪说:“自来诂释诗章,可别为二。一为考证本事,一为解释辞句。质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后者乃释古典,即旧籍之出处。”这两样,没有一样是容易的。好在朱良志老师的工作并不局限于诗文,他研究的触角一只伸向了石涛的生平行迹,另一只延展到了石涛的传世作品。通过这两只触角,他对所谓的“本事”有了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察,他的注释也新见迭出。比如石涛有幅《隔江山色图轴》,凭借对石涛生平的熟稔,朱老师在注释中指出此图题诗“与石涛生平情况是相合的,是证明大涤堂建成的直接资料。”此外,朱良志老师还把每首诗、每篇文、每段题跋的出处都尽可能地交代清楚,涉及画作的时候,还会对递藏和存佚做说明,这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拿到朱良志老师辑注的《石涛诗文集》,我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的。偶然发现一处引用书名有误,第207页录《题屈翁山诗意图册》,注云“录自《泰山藏石楼藏画》”,应为“《泰山残石楼藏画》”,为唐吉生旧藏,1926年梓行。“去其一非,成其百是。”亦读书一乐。

(作者:叶康宁,系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