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家事法官“管闲事”助破碎家庭团圆

2017-09-04 07:21:5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记者贾雪梅 通讯员高万兵 夏菁 陈诚

儿子患顽疾,85后女子小琴仅靠自己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背负起一个家庭的重担,到处借钱为孩子求医但病情不见好转,也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在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小琴起诉离婚。法官与妇联干部一起调解,帮其丈夫联系工作,帮其募集治病善款,协助其办理低保。社会的帮助让小琴振作起来,夫妻俩重归于好。

千元工资负担一个家庭

10年前,农村来汉打工的姑娘小琴(化名)与现在的丈夫相识结婚,两人婚后生了一个儿子,一家三口挤在一处棚户屋里。小琴的丈夫由于身体原因一直没有找工作,小琴每个月打工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

不幸的是,小琴儿子2个月大时患上了脓疮型牛皮癣,每月药费需要2000多元。千余元工资维持3口人的基本生活已经非常吃力,实在难以支撑儿子的医药费。小琴每天除了加班赚钱就是到处借钱为儿子看病。几年下来,债借了不少,孩子的病却毫无起色,向法院起诉离婚。

小琴起诉离婚后没有住处,搬到了工厂的集体宿舍,根本没有安置儿子的地方,平时加班也没时间照看儿子。因此,小琴提出儿子由男方抚养。小琴的丈夫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家里还有老父亲瘫痪在床,没有能力养活孩子。双方都没有条件抚养孩子,孩子的“归宿”成了离婚中的难题。

爱心捐款帮破碎家庭团圆

硚口区法院家事法官审理此案,多次到这对夫妻家中探视,棚户屋里躺着病人,家徒四壁,只有基本的生活用品。“他们不是感情破裂,是家中太穷,男方怄气才同意离婚的。”

多次走访调查后,法官分析,双方都没条件养伢,但女方的收入可以补贴家用,男方没工作可以照顾孩子,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夫妻和好。不过,这个家庭太困难,单靠法官调解很难让小琴看到生活的希望。

随后,法官联系市妇联权益部负责人一起上门为夫妻俩做调和工作。调和工作从三方面展开,与小琴的丈夫谈心,帮他联系了一份工作,希望他踏实赚钱分担家庭的压力;与妇联组织协商,在全市发起爱心捐款活动,为小琴的儿子募集治病的善款;当得知小琴一家碍于面子没有申请低保时,又与其耐心沟通,联系社区,为小琴一家开通绿色通道办理了低保。三管齐下,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家庭的实际困难,帮助这个破碎的家庭重建。

社会各方的帮助不仅缓解了这个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大家的爱心也感染了小琴和她的丈夫,夫妻俩重新振作了起来。

在法官和妇联干部的见证下,夫妻俩签下和解协议,目前,小琴的丈夫工作已经走上正轨,夫妻一起努力帮儿子治病。

专家观点>>>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武汉市婚姻情感专家贾洪武表示,家事纠纷案件数量大、情感色彩浓、社会影响面大。案子结了,并不意味着从根本上化解了矛盾、解决了问题,家事案件处理不好很容易转化为刑事案件。

如果当初法院依法判决小琴离婚了,小琴的孩子将面临没人抚养的困境,带来一系列社会隐患。法官和妇联干部上门调解、发动爱心帮扶活动,不但打开了小琴和家人的心结,让夫妻和好如初,还帮助这个家庭走出困境,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因此,解决家事纠纷不能只靠冷冰冰的法条,还要兼顾情和理,联合妇联等各方力量做好后续的困难帮扶工作,巩固调解成果,根除社会矛盾。

解决家事纠纷不能只靠法条

链接>>>

8月15日,硚口区举办“家事纠纷调解和审判工作培训会”,为全区300多名妇联干部做专业的家事纠纷调解培训。8月28日,长江日报记者获悉,今后,硚口家事法庭将与全区妇联干部协作管好老百姓的“家务事”,双方不但联合开展家事纠纷调解工作,还将协作做好调解之外的“延伸服务”,形成以反家暴为重点、集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帮扶救助为一体的司法维权服务机制。

“延伸服务”涵盖多个方面,如:建立绿色通道,帮助有实际困难的当事人办理低保、医保;为经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提供法律帮助;聘请心理咨询师,为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为患重病的当事人联系司法救助。

据了解,2014年,硚口家事法庭开创了全省为妇联干部做家事调解专业培训的先河,曾派出有经验的家事法官参加全国妇联维权信访骨干培训研讨班,并在研讨班上为妇联干部代表开展家事调解方面的专业培训。

(记者贾雪梅 通讯员高万兵 夏菁 陈诚)

“家事法庭”管好百姓家务事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