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纪念《慈善法》实施一周年:《慈善法》正在改变我们

2017-09-01 09:30:57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第四,各级、各类慈善组织持续快速增长,已形成网络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且不断进行自身细化与专业化,成为现代慈善的关键力量。据统计,目前全国共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有500家,113家组织获得了公开募捐资格。首批遴选的13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慈善行业注入了强大的现代能量。

目前我国经常参加慈善活动的志愿者有6500万之众,慈善基金会已达6067家,基金会净资产稳步增长,2016年底达到了1319亿元,业已成为慈善行业的“主干线”与“动力源”。

   《慈善法》还将改变什么

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其立身于世的最深厚的根基。文化的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文化的高度决定了国家与民族的高度。

就慈善本身而言,倘若说善款善物属于物质层面,慈行善举属于精神物质结合的层面,那么最终,中国慈善将上升为慈善文化体系的层面,成为中国以至世界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客观地讲,与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慈善组织及实践活动的高速发展比较,中国慈善文化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一些人的慈善意识及理念积淀依旧匮乏,或以为慈善事不关己,常以麻木待人;或自得于昂贵的奢侈品与个人消费,将财富耗散于无谓与无为,被世人鄙为“土豪”。

中国慈善还需要上升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认知与行为,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格局。以中国两千多年的慈善思想与实践来看,慈善更多体现为孤立与随机的存在,如漫长历史中的一些昙花,一些流星,间或绽放与闪烁。

儒道释是贯穿及主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几千年间成为国人的精神支柱与文化共识。尽管三者所树立的宗旨、施用的手段不尽相同,但其善根是一致的。

儒教关注入世,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也是中国慈善精神的核心概念;佛教关注出世,讲“断恶修善”“慈悲为怀”;道家追求超世,讲“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等。三者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当然慈善思想并不等于慈善文化,更与现代慈善文化体系隔山隔水,不可同语。

慈善理念自然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中国传统的“仁爱”“兼爱”与西方的“博爱”“人道主义”等等,都是人类发乎于心,践乎于行的伦理原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情感关注与诉求。但作为一种慈善文化体系,则有着完善与否、成熟与否的区别。现代慈善文化显然不能仅仅满足于高妙的词句与高洁的人格,而是在现代社会形态下的一种文化建设与管理体制,是善经济与善文化的有机结合。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