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北京市其他区的文化馆,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馆显得尤其“年轻”,身份也有点儿不一样。截至目前,它才对外开放一年,与档案馆、图书馆、温泉中心共同组成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填补了海淀北部地区没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空白。在身份上,海淀区文委将它的整体运营和管理都交给专业公司,走公共文化社会化运营的全新运营模式。
“我们代表政府为百姓服务,要生存就要有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这是北部文化中心文化馆馆长岳昌涛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的文化中心处在城区和郊区的过渡地带,周边有近40万的本地居民和近10万的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我们既要提供最基本的文化普及服务,也要满足企业员工的高层文化需要。”岳昌涛说。
在摸清“底细”后,文化馆开办了音乐班、舞蹈班等最基本的文化培训班,还结合企业员工下班晚的情况将运营时间从一周63个小时调整成84个小时,从早9点开放到晚9点,全年无休。最近,文化馆举办了充满年轻范儿的“草坪party”。“周边高新企业的很多员工想在工作之余享受文化乐趣,我们让他们通过网络上传才艺表演,最后一起在文化中心外面的草坪上表演节目。大家一起吃零食、喝啤酒,现场氛围十分欢乐。”岳昌涛认为,文化馆不仅仅是给市民提供一个体验文化的场所,也应该通过多种现代方式让文化浸透人们的心灵。
科技是海淀区的特色名片,如何结合居民需求提供实在的“文化跨界科技”服务是文化馆思考的问题。岳昌涛说,在刚结束的暑假里,文化馆开办了14个机器人班,每班二三十人,场场爆满。就连三岁的小孩也过来感受机器人的魅力,将文化服务真正做到居民的心坎上。
目前,文化馆已收到了一千多封市民表扬信,绝大部分是手写的。“我们一家三口去文化馆时,孩子需要哺乳。岳馆长看见后就让工作人员带我们去一个教室,这个细节很暖。”每当翻起这些感谢信,岳昌涛和文化馆的每位员工都倍感温暖,“这个年代能给我们手写信,说明了大家对我们的重视。我们更要做好本职工作,让文化馆成为公众感受文化生活的阵地、政府派发文化福利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