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记者手记:中国-塞尔维亚合拍纪录片《70号》随想

2017-08-24 10:21:16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到宾馆还要导素材转码,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睡觉休息的时间也就四个小时,但大家谁也没有一句怨言,都是默默的各司其职。虽然时间有限,但对需要“浪费时间”的时候我们也敢于把时间“浪费”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得知主人公的一个故事不错,但要拍到这个场景,需要开车近四个小时,一个往返就是八个小时。也就是说有八个小时的时间是在路上。我们权衡利弊后决定前往。那天大雨倾盆,我们一早出发,拍摄完毕后又连夜赶回,搞得大家疲惫不堪。但能够拍到满意的镜头,大家也都觉得这一趟值得。

《70号》是一部追求高品质的纪录片,它面对的是一群从最底层打拼出来的中国商人,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踏踏实实的作风,所以片子一定要接地气。我们要讲好故事,讲好海外华人的中国故事。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是“一代一路”的践行者,他们每个个体虽然微弱,但他们就像绳子一样,凝结起来的时候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特别是习近平主席2016年6月访问塞尔维亚后,双方达成了多项共识,两个国家的人员交往也日益频繁。纪录片《70号》既是习主席访问期间见证两国媒体签约合作内容的具体落实,也是“2017中国——中东欧国家媒体年”中塞媒体重点项目的具体成果。所以,精益求精,创作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是大家的一致追求。

作为导演,我要求大家每一个镜头都要平静朴实,以平视的角度对待我们的主人公,不需要所谓“刻意角度”和华美镜头,杜绝华而不实的刻意雕琢和画面渲染,把精力用在内容上而不是特技上。绝对不搞那些“看上去很美”的空洞画面,尽量减少特技画面,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讲好最朴实的故事。在8天的拍摄时间里,各方面全力配合,科学协调。塞语部、台驻塞记者站、工作室的同志都积极参与,各司其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诗经常说:“功不唐捐”,我们常言:“天道酬勤”,大家的汗水终将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纪录片《70号》即是一段经历,也是一段记忆,更是一种尝试。我始终以为,讲好中国故事,有时候是需要“跳出中国看中国”的,探索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讲述中国的发展。《70号》虽然是以一种合作的姿态出现,但核心创作人员依然是以国际台的员工为主,而不是简单的出点资金让外方去拍,我们始终将“创作主动权在我”作为合作的前提。

关键词:塞尔维亚70号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