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城中村打造“水围模式”

2017-08-13 03:12:1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 游春亮 惠珍珍 于代斌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中心区域的福田区共有14个城中村,有村民自建房8000余栋、出租屋约25万套间。2016年,福田区城中村发生火灾事故81宗,占全区26.7%。城中村消防问题,涉及产权关系、建筑属性、消防基础等诸多因素,一直是消防监管部门的“心头大患”。

2016年以来,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以福田街道水围社区为试点,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村规民约等手段,探索形成了城中村消防治理独具特色的“水围模式”,其系统、科学、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为破解城中村消防难题,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工作机制。

逐栋逐户建档管理

“水围社区光是自建房就有几百栋,还包括大量‘三小场所’(小档口、小作坊和小娱乐场所)和商户,由于警力有限,很难对城中村逐栋逐户进行消防检查。”今年7月中旬,走在巷道里,水围社区警务室警长张文斌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

水围社区面积约0.66平方公里,有1万余套出租屋,“三小场所”和商户达660家,是一个形态完备、非常典型的城中村,而该城中村仅配备了1名社区民警和1名消防民警。

去年以来,在福田公安分局消防监督管理大队以及福强派出所的推动下,水围社区股份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分管综治工作的副董事长、公安、街道安监、社区工作站共同参与的水围社区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消防安全办公室,建立了分级管理责任制。同时,明确水围社区股份公司董事长为该社区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派出所与股份公司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股份公司再与村民、房东逐一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告知责任事项和法律后果,强制接受消防管理,通过一一明确主体,层层压实责任,将消防分级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水围社区消防安全办公室成立后,在辖区派出所的指导下,按照“一格一员”的标准,把水围社区分成17个网格,每个网格分别由1名网格员带领若干楼管员负责,平均一个网格员负责23栋楼、一个楼管员管理30套出租屋,形成了民警管网格员、网格员管楼管员,层层管理、层层督导的模式。

消防监管框架搭好后,该消防办成立了5人专职隐患排查分队,将660家商户、381栋楼宇全部纳入管理,逐栋、逐户建立档案,并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记者注意到,水围社区每栋楼的外墙都贴有建筑责任名片。

建立消防监管台账

“哟,小孩放假了,最近没什么特别情况吧?”

“挺好的,一切正常。”

走进一家便利店,张文斌一边和老板熟络寒暄着,一边从店内墙上卡槽里拿出一张《水围村场所消防安全检查表》,巡视一圈并仔细核对后签字。

看似简单的寒暄和例行检查,是张文斌每天例行的消防检查工作。

张文斌介绍,在逐栋逐户建立档案后,社区警务室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场所建立了楼栋消防档案318册,形成了完备的消防监管台账,社区民警可随时倒查每个场所的消防整治情况。同时,实行台账、消防设施、应急消防演练等消防三合一检查,确保消防监管落到实处。为净化各个场所公共环境,除了消防监管台账,水围社区每个场所均有一套控烟劝阻台账。

此外,福田分局创新研发了“城市建筑自主管理系统”APP。每栋楼的管理员定期将检查情况实时拍照上传,由网格员进行审核;网格员审核、检查情况,通过网络上传,由社区消防办核查;消防办将检查情况上传后,由消防民警核查,确保巡查责任落实到位。

从去年底至今,水围社区消防队和义务巡逻队及时发现并协助抓获各类违法人员19人,水围村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3%,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8%,重大火灾、重大案件、两抢案件零发生。

消防设施软硬兼施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水围社区软硬兼施,已形成了完备的消防基础设施。

水围股份公司在交通最为便利的地段,划出3000平方米的一栋集体物业,在城中村内单独成立了应急消防站,并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器材。

水围消防站指挥室与社区警务室、现役消防部队联网并线,在线接入重点区域的视频图像,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专人负责接听电话,安装高频高音应急警铃,通过对讲频道与警务室、治保会和8个物业小区治保力量全网联动。遇到紧急治安情况,除应急消防队员可以随时拉动外,还可调动治保会58名队员和物业小区153名保安员。一旦发生火灾,可以确保第一波应急队员在3分钟内到达现场处置,后期力量能够梯次跟进。

同时,水围社区还成立了专职应急消防救援队,共有15名队员,并专门配备两台可以穿行“城中村”巷道的小型消防车、携带多种消防设备的灭火摩托以及背包式便携灭火设备等。此外,还专门配备了模拟消防体验中心,定期对社区群众开展消防宣传。去年以来,水围社区应急消防救援队共开展值班巡查541班次,及时发现并处置火情9次,全队专业训练144场次,开展消防宣传培训38场次,受宣传的居民群众逾5000人次。

如今的水围社区,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水围社区房租较周边城中村普遍高出30%,甚至出现一铺难找、一房难求的繁荣局面,成为深圳城中村治理成功的典范。”张文斌自豪地告诉记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