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他们,从冰川、冻土、沙漠中“掘金”——记一群扎根荒原的科研“追梦人”(3)

2017-05-15 16:54: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兰州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核专业的两个高校之一。从布局至今,兰州大学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和“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了特殊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已成为我国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搞‘两弹’时,重点高校几乎都有核专业,后来好多学校都撤了,但兰大从未中断过核专业人才培养,这在全国高校很少见。现在许多涉核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一把手和科研骨干都毕业于兰大。”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吴王锁说。

高寒缺氧、崇山峻岭。对长期野外科考的西部科研工作者来说,病痛日积月累,危险如影随形。2012年,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员叶柏生在野外科考中遭遇车祸,不幸遇难,年仅48岁。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谢铭告诉记者,西部科研工作者聚焦“冷门”研究,“研究越‘冷’,成果越‘热’”。在几代人的科研接力下,中国人填补了多项人类科学空白,如攻克了西方人曾断定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的冻土难题;解决了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段的风沙灾害难题,实现了沙漠行车安全。

数据显示,自1977年恢复高考40年来,兰州大学本科毕业生当选院士的数量居全国高校第7位。兰大科研工作者已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囊团”,科技成果持续有力地推动地方发展。“像我们这样长期扎根西部、奉献西部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过去为国家区域发展和安定作出了独特贡献,在实现全面小康、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和未来,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兰州大学校长王乘说。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院长王涛认为,正是因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一批批源于西部,属于中国的冰川、冻土、沙漠、草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才会领先世界,惠及世界;中国人才能骄傲地说,我们在科学制高点上为人类作出了新贡献。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坚守和奉献在贫瘠之地,甘坐科研“冷板凳”的扎根精神,已凝聚成为激励西部地区跨越发展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科研兰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