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他们,从冰川、冻土、沙漠中“掘金”——记一群扎根荒原的科研“追梦人”

2017-05-15 16:54: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在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一高速公路边建成的尼龙网治沙方格护坡上,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屈建军(中)在与团队成员测量沙生植被生长状况(5月10日摄)。冰川、冻土、沙漠,是令人生畏的“苦寒之地”,却也是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的天然实验室。在祖国辽阔的大西北,有一群寂寞的“追梦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行走、蹲守、常驻在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扎根冷僻地,甘坐“冷板凳”,聚焦“冷门”学科,几代人接力,用知识、汗水甚至生命,不断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为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他们,就是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 新华社记者 郭刚 摄

新华社兰州5月14日电 题:他们,从冰川、冻土、沙漠中“掘金”记一群扎根荒原的科研“追梦人”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谭飞、张文静

冰川、冻土、沙漠,是令人生畏的“苦寒之地”,却也是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的天然实验室。在祖国辽阔的大西北,有一群寂寞的“追梦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行走、蹲守、常驻在人迹罕至的高原、荒漠,扎根冷僻地,甘坐“冷板凳”,聚焦“冷门”学科,几代人接力,用知识、汗水甚至生命,不断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为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他们,就是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

康世昌,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一次冰川科考途中,他和3名同事遭遇风吹雪。风雪如刀,眼睛根本睁不开,扎好的帐篷找不到,在冰天雪地里,4个人愣是站了整整一晚。“冰冻圈人的野外科考都可能遭遇危险,有人甚至在绝望中写好了遗书。因为热爱,我们一直坚持。”康世昌说。

赖远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员,被称为解码高原冻土难题的“魔法师”。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海拔4648米,是世界高原多年冻土区第一长隧道。有一次在尚未打通的隧道里对冻土取样,缺氧加上隧道通风不畅,赖远明突感头痛剧烈,呼吸困难,被送下山时还一路呕吐不止,可谓“死里逃生”。“冻土工程研究就像一座挖不完的矿山,我和同行们要挖山不止,一根筋走下去。”赖远明说。

关键词:科研兰州
关闭